穿出后湖区,已是太平湖尽头,这里正是早年从乡下进城的第一大码头,江口府。
太平湖与泯江通航,加之现在产业繁荣,因此江面上各式船舶来往不断。尽管陆上交通已然便利,但大宗商品的航运成本依然比陆运要便宜一半。
冬天日头落得早,乔银来到江口府时天已经麻麻黑了。不过讯线杆上的路灯让街道依旧明亮,特别是临近除夕,城中张灯结彩,一片繁华。
新建成的后湖区人也不少,但生活氛围始终比不上老三镇这样充满着市井气息。
乔银和郎先生在美食一条街吃过晚饭,不觉天已黑透。一路逛到州府中心灯火通明的高大塔楼,来到源州的证券交易所。
交易所的底楼大厅,也是像议会大楼一样几层贯通,非常高敞气派;尽管天色已晚,可交易窗口前人流不息,简直比纳兰遮拍卖场还要繁华。
因为不仅是源州,东瀛等周边国家的业主们也来到这里投资,可谓是众人拾柴火焰高。
这几年,整座州府的变化可谓是翻天覆地。一座座的高楼拔地而起,让曾经的街市完全变了模样,广厦千万间的梦想在源州走进现实。
各种老字号,新兴产业,在各街市的工场内相继落户开工。生产力的提升,带来的是物价的平稳,还有商品日益充足的市场。
比如从东瀛引进的炼钢厂,原本是服务于造船业。但钢铁的大量产出,也为生活用品提供了原料,最常见的就是家家都要用到的厨具。
“砸锅卖铁”曾经是中原人形容厨具昂贵的词汇,而现在的锅早已走进了千家万户。
年产五十万石的青津制铁所,在源州得到了进一步改良,年出钢量达到八十万石。就在前不久,由大肃人自己改装的第一艘铁甲飞剪船正式投入试航。
煤钢,造船这样的重型产业,在东瀛足足发展了几十年。源州以一隅之地承接过来,其运营动力正是来源于那座高耸于州府中心的另一座“洋务银行”。
银行建立之初,只有当地藩库注入的八百万两白银。
不过随着洋务官员,开明绅士的动员,将自己赖以为生的身价都存入到了银行之中,让它的本位资金很快超过两千万,开始吸引大量散户。
开业之初,银行打造了两亿圆的银币,同时发行了两亿圆派生货币,以及四亿圆铺币。整整八亿圆的启动资金,瞬间就让长年紧缩的市场活跃起来。
为了让人民更快的适应银行业务,乔银率先带头,让自家的纺纱场办理了第一批工资存折。工人们也很快弄懂了存折的用法,学会在银行取钱。
这样取钱,工人不用再看会计的脸色,能够体面地领取自己应得的报酬;会计也更方便对帐核算,传统的行会残余被彻底打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