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朝代,甚至不同皇帝在任,科举的内容也会发生改变。
在前朝,科举题目多,考试内容因科而异,进士是考诗赋,明经试帖经墨义,秀才试方略策。
等到了大周朝,考试科目就变成了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的大义和策论。
乡试共分三场,首场是《四书》三题,《五经》各四题,考生可自选一经。
自汉代以来,为四书五经做注疏的人很多,而考试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教材做标准。
大周朝这一次就规定,《四书》主崔三论《集注》,《易》主崔三论《本义》,朱大人《传》……
考试第二场则是《孝经》论一篇,昭,告,表内科一道,判五条。
第三场考试就是经史时务策五道。
“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四海会同,有猷,有为,有守。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这题出自《书》。
苏玄明没有做丝毫的犹豫,在草稿纸上写起来,等全部写完后,再誊抄到试纸上。
崔三论为四书作注,在给百川书院的学子讲课时,自然也是按照自己的观点来教的。
还有谁能比崔三论更适合讲解四书?
从这道题就能看出,当今的圣上野心勃勃,对于佟太师的绥靖政策早就不满了。
甚至,他还觉得顾南夕身为云州刺史,应该趁着春季,草原青黄不接时,一举灭掉鞑子!
只是出于种种原因,他没有下旨催促。
苏玄明很快就写完了,在等着墨迹干时,他也在心里揣摩圣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