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由于不是很起眼,很有可能会让人忽略。
正是脊髓空洞!
此病为慢性、进行性病变。
结果往往只是各类畸形,如Chiari畸形,也就是病人已经发生的小脑扁桃体下疝。
因此很多时候,都只作为一个“病因”,而忽略了其本身的诸多危害。
比如……脊髓空洞会导致感觉丧失!
这在一般情况下可能并不致命。
但放到当下,却会让病人给出的任何主诉都失去意义!
这意味着,病人的各种描述、自我感觉都是错误的。
而医生真要是信了病人口中的“轻微不适”“不是很疼”等,一旦开刀,等看到病人那糟糕的寰椎、脊柱情况时,就已经是病人的死期了。
“只能从临床表现来进行判断,病人的主诉有很大的误导性。”
许秋思索着。
他目光直接扫过更详细的病史资料。
外观表现……颈项短粗、斜颈、后发际低等等……
此外,尽管没有表现出颈项部的慢性疼痛,但也不能否认有颈神经根症状。
毕竟颈部活动的确有受限,考虑到脊髓空洞导致的感觉丧失,疼痛被掩盖的几率更大。
此外,亦有四肢无力、眼球震颤等脑干脊髓受压、小脑症状。
一路看下来,许秋脑海中已然有了初步的想法。
想要实施这台手术,首先要给突出的腰椎间盘、寰椎等进行复位和松解操作。
等病人松解完毕,达到了开刀的最低下限,就可以逐步植骨、融合了。
当然,采取何种手术进行松解,松解程度如何控制,以及怎么进行复位,都是临床上不能忽略的细节。
……
“手术改良的难度倒是比想象中的要小。”
许秋做出判断。
他如今的能力已然能够驾驭。
暂时没有直接选择手术改良的方向,许秋把目光投向了下一个考题。
医械改进。
“脊柱创伤(如高能量损伤造成的脊髓损伤)可能导致脊髓受压或断裂,从而造成严重的神经功能丧失,患者可能面临下肢瘫痪、感觉丧失等问题。
“然而传统治疗方法主要集中在固定脊柱并防止进一步损伤,这种情况下神经功能的恢复往往困难,且治疗效果有限。
“请根据现有医械给出一个合理的设备,用以辅助脊柱创伤后的神经功能恢复和再生。”
“……”
相比手术考题,医械领域的题目要简单直白很多。
没有各种弯弯绕绕和叠buff,临床背景、目的都描述得很清楚。
这其实也符合现实。
真实的世界,临床就是用确定的几个术式,去解答各种不确定的排列组合疾病。
而科研则刚好相反。
用不确定的方式,去达成一个想要的成果。
两者侧重点并不相同。
不过,不管是手术改良还是医械改进,难度其实都相当的高。
“我倒是的确没有接触过脊柱创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科研项目……”许秋自语道。
事实上,不只是这个项目。
在此之前,他根本就是边缘人物,能进各种重点科研项目的唯一可能性,大概率应聘后勤保洁……
因此,佟雪龄等人还真没判断错误,这的确是许秋的弱势项目。
“还有最后一个,治疗方案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