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农历3月16日与9月16日是蒙将军和卜香莲的生日,村民们就要举行盛大敬神庙会,以纪念他们的笔祖。
因此,蒙将军虽然不能获得毛笔的专利权,但他制的笔精于前人,对毛笔的改革是有贡献的。
历史上对于蒙将军造笔的说法有一些记载。
《太平御览》引《博物志》曰:“蒙将军造笔。”崔豹在《古今注》中也说:“自蒙将军始造,即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非兔毫竹管也。”
虽然毛笔远在蒙将军造笔之前很久就有了,但蒙将军作为毛笔制作工艺的改良者,其功亦不可没。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秦谓之笔,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先秦书籍中没有“笔”字,而“聿”字早在商代就出现了,而溱王只是统一了笔的叫法,可见笔是早于秦代就存在了。清代大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中的“造笔不始蒙将军”条中写道:“笔不始于蒙将军明矣。或恬所造,精于前人,遂独擅其名耳。”
唐代韩愈《毛颖传》以笔拟人其中也提到蒙将军伐中山,俘捉毛颖,溱王宠之,封毛颖为“管城子”。
后世又以“毛颖”、“管城子”为笔的代称。
除此之外,毛笔的别名还有“毛锥子”、“中书君”、“龙须友”、“尖头奴”等。
除了毛笔,蒙将军据说造了“古筝”。
汉代应劭著《风俗通》记载:“仅按《礼(本章未完,请翻页)
请收藏本站:https://www.kanshuc.cc。手机版:https://m.kanshuc.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