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青州,兖州五郡三国八十城,不仅人口户籍更多,各郡太守都不是泛泛之辈。
陈留郡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泰山郡太守应劭、山阳郡袁遗,济阴郡太守袁叙,济北相崔言,任城相郑遂,东平相李瓒,以及将治所迁至东平国的兖州刺史刘岱。
这些人,不是名仕之后,就是三公之后,亦或者是名门的门生故吏,论影响力都不小。
其中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郡太守袁遗更是同时起兵讨伐董卓。
但相应的,兖州的局势比青州的局势更复杂。
虽然刘焉提出了改刺史为州牧,增强由朝廷委派的刺史类官的权力,但实际上并不是每个州都间刺史改为了州牧。
汉灵帝刘宏在任命州牧上是十分谨慎的。
州牧权力过大,稍不注意就会滋生新的祸害。
因此,这些刺史名义上虽然是各郡国的上官,但并不能真的从此就手握重权。
如青州刺史焦和,就只能掌控济南国、齐国和乐安国。
北海相孔融以及之前的平原相陈纪都不会正眼将焦和当回事。
兖州同样如此,刘岱空降至兖州,也就东平相李瓒愿意听刘岱的号令。
这李瓒是八骏之首、有天下楷模之称名仕李膺的儿子,汉安帝时期太尉李修曾孙,同样是当世名仕。
只不过李瓒不怎么贪恋权势,对朝廷任命都会遵照执行,因此才会让刘岱执掌东平国。
但其余太守国相就不怎么给刘岱面子了。
尤其是东郡太守乔瑁,这人是太尉乔玄族子,颇为自负,在刘岱当兖州刺史前就是兖州刺史,对刘岱是很不屑的。
陈留太守张邈,泰山太守应劭,以及袁家的两个族子,几乎都将各自的郡国权力稳稳的抓在手中,只是表面上对刘岱客气。
而刘岱也不是个善茬,虽然兖州没有执行州牧制度,但只要将兖州的太守国相全都换成自己的亲信,同样能达到集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