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就是把更多的人,搞到自己这一方来。
荀贞两世为人,特别是有前世的见闻,对这个道理,还是非常清楚的。
那么,怎么把更多的人搞到自己这边来?
一个是共同的利益,一个就还是那句老生常谈的“大义”。
利益且不说,“大义”这个东西,看起来玄之又玄,虚得很,看也看不着,摸也摸不到,然正如荀贞宴席上的那句话,“公道自在人心”。“大义”此物,就是公道,虽看不着、摸不到,但它就在人的心里。要想把兖州治理好,将之彻底地消化,把它完全地融入到徐州去,“利益”当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政策,不是利益,而就是这个“大义”。
那么,问题就又来了,怎么把这个“大义”抓到手呢?
针对此,荀贞想出了两个解决的办法。
他在席上说的“已然遣使西去行,赶去长安面圣,刺史的职位,该由谁人继承,悉由朝廷作主,天子一言而决”,这句话不是假话。
他确是已经遣了吏员动身,前去长安,请求朝廷任命新的兖州刺史。
只不过,他此话中的后半句话则未免就有点不尽不实。
若是能如他所料,现在掌握朝廷李傕、郭汜等凉州将领,为了分化以冀州袁绍为首的关东诸侯,果然把兖州刺史的职位,如他所请,给了荀攸,那么这一道圣旨,他自欣然遵从。
可如果李傕、郭汜等昏了头,居然不肯把此职给荀攸,那也没办法,只能权当是没有收到这道圣旨。
从朝廷得到正式的对荀攸的诏拜,这是荀贞想到的抓住“大义”的第一个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