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孙阁老和袁崇焕的方略选在宁远筑城呢?因为,宁远在山海关和锦州的正中间,宁远城背山面海,扼关锁钥。南面海中有觉华岛,可以设立水军,囤贮粮秣,将来锦州筑城的时候从岛上运粮方便。
自广宁失陷以后,宁远的战略地位一下子就出来了。但此时朝廷文武百官都在为广宁失陷的责任扯皮。只有袁崇焕在做事,他发现了宁远的战略价值,体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华。
孙阁老命袁崇焕和满桂一起修筑宁远城,就是把这个筑城的大功老送给他们两。但袁崇焕和满桂都是大人物,怎么能亲自去监督苦力干活呢,于是命游击祖大寿带人去宁远监工,修好城以后,袁大人与满桂副总兵直接驻守就好。
没想到祖大寿也是个混蛋,随意猜度朝廷的战守方略,而且还猜错了,他以为朝廷不会花大力气来守宁远,所以就草率从事,造了一坐豆腐渣工程,搞的城墙疏薄,城墙厚度只有远计划的十分之一。
袁大人来视察的时候就发现,这宁远城筑的也太渣了。这可是袁大人将来的驻地,事关身家性命之事。再说,你们这帮子土鳖怎么就知道朝廷不会花大力气来守宁远的,我袁大人就要好好证明朝廷会花大力气来守宁远。
于是袁大人亲手制定宁远城的规格:城墙高度三丈二尺,雉牒高度六尺,城墙底部厚三丈,顶部厚二丈四尺。然后重新给祖大寿、高见、贺谦划分责任区,每人负责一块分别督工。袁大人会不定期来视察,谁的区域修的出了毛病,就找谁麻烦。
一时间,军民合力,营筑宁远,搞的是热火朝天。当然,最关键的是,钱给的足,宁远城从筑城开始就出现了商旅辐辏的景象,士人评论为远近望为乐土。可见这个工程,就算不修豆腐渣,里面也是有好大的一份利润,能养活多少的商人。
经过一年的忙碌,袁大人的驻地终于是顺利通过完工验收,一下子就升格成为了关外重镇。而袁大人也凭此功劳从兵备佥事转正为宁前兵备道,成为宁远城中名副其实的一把手。
天启五年夏,孙阁老与袁兵备以及关宁军们尝到了修城的甜头,于是计议,遣将分据锦州、大、小凌河、杏山、松山、右屯各城堡,修缮城郭,派军驻守。如此一来,大明国土又向前推进了二百里,加上从山海关到宁远的二百里,一共四百里,虽然没有平辽之功,但是三年时间复土四百里,这个功劳也不小啊!
可惜的是,如今朝中是阉党得势,没有了东林党帮忙鼓吹,孙阁老与袁兵备的复土功劳大打折扣,朝野上下都不承认,认为只不过是捡人家不要的弃土,不算功劳。
加上三年以来,糜师费饷几千万,实在是太花钱了,天启皇帝也顶不住了。感受到了天启皇帝的态度,于是各路御史、六部给事中纷纷上疏弹劾孙阁老,以至于匆匆忙忙准备兵袭耀州,而又有柳河之败。
柳河惨败。最终的结果是孙阁老黯然离职,朝廷启用高第为新的辽东经略。这对于宁前兵备道袁崇焕来说可不是好事。高经略的战守方案与孙阁老的又不同,也就是说高经略与袁崇焕不是一条路的人。
高经略上任后,面对的第一件事就是关外兵力不足,原本孙阁老在的时候报道朝廷的是关内外一共11万7千兵。然而,柳河一败,兵丁逃走大半,朝廷派专职御史清兵的结果是五万八千,谁又知道这五万八千里面有多少水分呢!
加上内阁也传来旨意,所以高经略上任后的第一条命令就是下给袁兵备,令他尽撤锦州、右屯、大凌河、宁前诸城守军,将器械、枪炮、弹药、粮料移到宁远。
宁前兵备道袁崇焕当然不能同意了,要知道自从宁远城修好以后,重新划分防区,袁崇焕的宁前兵备道管辖范围就变成了从宁远到锦右地区,这道命令一下,相当于袁崇焕从地区司令员变成了城市守备,那肯定不能干了。要知道,他作为孙承宗一党,靠的就是“筑堡推进”方案起家,在孙承宗被罢免之后,他就是这一派系的代言人,服软认输会沉重打击他的威望和官声,影响士途。更何况,虽然柳河败了,但刚刚占下来的锦右地区还在手中,复土之功还没有封呢,虽然朝野不认,但我等辽东前线的众将士认为还是可以再争一争的,这一撤退那就什么都完了。因此,他自然要对高第的方案竭力抵制。
至于关内外没兵的问题,那是朝廷的事,朝廷应该尽快将关内外的14万兵额补齐,至于建虏会不会趁这段空虚的时间来攻?这不可能吧,毕竟孙阁老带着大家在这辽左地区修了三年多的城,也没人来问一声,可见建虏不一定来攻。我们不能因为建虏的可能来攻就放弃到手的锦义地区。
于是,袁兵备据(胡)理(搅)力(蛮)争(缠):兵不可(能)撤,城不可(能)弃,民不可(能)移,田不可(能)荒。并引用手下粮屯官金启倧的呈照:“锦州、右屯卫、大凌城,三城皆前锋要地。倘收兵后撤,已经安置下来的人又迁走吗,已经占下的地盘又丢掉,关内外能丢几次?”
面对高第的坚决态度,袁兵备掷地有声的说道:“兵法有进无退。三城已经占下来了,撤退是不可能撤退的。锦右如果动摇,则宁前震惊,山海关也失去保障。今但择良将守之,必无他虑。”
请收藏本站:https://www.kanshuc.cc。手机版:https://m.kanshuc.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