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楼的门口,是很标准的青楼布置,两侧站着龟奴,中间几位年轻姑娘,对着客人们娇声巧笑地迎来送往。
见甘采儿几人要进楼,迎春楼的龟奴和姑娘丝毫没觉得奇怪,只笑着将人请进去。
进到迎春楼里,朱小筱才看明白这个地方与传说中青楼的不一样。
虽然她也没去过青楼,但在话本上看到过描写青楼的香艳场景,不管轻描淡写寥寥几笔,还是浓墨重彩的详尽描写,总之都不会是眼前这种场景。
迎春楼内,除了大厅正中有乐班奏乐,两位舞娘跳舞之外,其余地方竟全是一排排的摊铺,上面陈设着各种各样的木匣子,跟集市似的。
大厅中人头攒动,也跟逛集市一般无二。真正坐在大厅中间,一边听曲,一边和楼里姑娘调笑的人,只稀稀拉拉的,并无几人。
“原来,这里面竟是个集市?”朱小筱惊叹道。
“阿采,这里都是卖什么的呀?”
“卖什么的都有。”甘采儿笑。
她指着大厅左右两边颜色不同的摊铺:“诺,黑色那边是‘有求必应’,红色这边是‘无所不卖’。”
“‘有求必应’、‘无所不卖’?真是好奇怪的名字。走,我们快去看看。”
朱小筱彻底被勾起了兴趣,她双眼灼灼闪亮,拖着甘采儿就往摊铺去。
小红和环儿也是好奇不已,大睁着眼睛,四下张望着。
甘采儿一笑。想当年,她一脚踏进迎春楼,见此场景也是惊掉了下巴,连一向喜怒不形于色的兰亭舟,都呆立当场,傻了半晌呢。
“无所不卖”的摊子上,卖什么的都有,有卖身的,卖艺的,卖祖传宝贝的,还有不少卖各种消息的。
有实物的,就摆出实物,没实物的,就摆个木匣子,木匣子里有张纸条,上写着能卖的物品。
而“有求必应”的摊子上,则几乎清一色全是木匣子,里面写着各种要求。有想买熊掌虎皮的,有请人护航的,有招人出海的,还有订制爬犁的......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冬至前后要雇两个短工,这还好说,怎么这还有要包生儿子的呀,这也能行?”朱小筱拎起一张纸,啧啧称奇。
“只要出得起费用,你想写啥就写啥,就要天上的星星月亮都行。”甘采儿笑道。
“其实,迎春楼除青楼之外,还是个伢行。”
“哦,此话怎么讲?快说来听听。”
“据说迎春楼起初,也就是一间再普通不过的青楼,做的也是风月买卖。后来,因楼里客人多是来往各地的船员或商人,相互间总在打听各种消息,一来二往,从闲聊就变成了委托。”
“迎春楼老板是个聪明人,见状她便在楼里设了两块墙壁,一块写要想要打听的消息,可以出多少钱。一块写能提供的消息,需要多少钱。而迎春楼则在双方事成之后,从中抽拥,做起了居间生意。”
“买卖双方自愿,且自由。慢慢的,迎春楼就出名了。想上这墙是提要求的人越来越多,所提的要求也变得五花八门,稀奇古怪。有人甚至纯粹为了好玩,也跑来凑趣。后来,墙就不够用了,就变成如今摆摊这模样。”
甘采儿将迎春楼现状的由来简单地说了说。
“还真挺有意思的,要不,我们也去写几个?”朱小筱兴致高昂。
“朱大小姐,这些木匣子都是收费的呢。二十两银子一个,匣子里只能放一张纸条,若三个月内无人问津,便自动作废。”
“二十两银子?这么贵!”朱小筱咂舌。
“呵,不然你以为这楼里的金碧辉煌是怎么来的?”
“据说三楼上的木匣子更贵,要十两黄金一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