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燕王棣素闻吾侄吴王之名,天资聪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品德高尚。实为宗室之明珠,国家之瑰宝。”
“余虽齿长,然于学海无涯,犹感己之浅薄,故生仰慕之心,欲求进益之道。”
“今,余深思熟虑,决意破常格,不拘于辈分,特向侄儿陈情,愿拜其为师。”
“此举或有悖世俗常理,然吾深信圣人之言,为学之道,当不耻下问。”
“学问无长幼之分,师道无亲疏之别,唯才是举,方为大道。”
“是以,余昭告天下,望世人皆能体察余心,共襄此举。”
“愿吾辈携手,为社稷之繁荣,苍生之福祉,尽心竭力。”
“祈侄儿吴王,赐以教诲。”
“余必恪守弟子之道,虚心受教,勤勉不辍。”
“燕王棣敬上!”
……
《大明日报》刊登了这则拜师公告,同时一起刊登出来的,还有大明军事学院正式成立的消息息。
一公布,整个金陵城瞬间沸腾了。
开国公府。
常升这段时间,日子是过得既开心又忐忑不安。
开心的是,外甥吴王朱允熥的地位稳固,并奉旨监国。
忐忑不安的是,朱允熥遭人刺杀,也不知到底受了多重的伤。
他多次上门去探望,都被拒之门外。
直到前日,才听闻吴王正式开始理政,让他稍稍安心。
紧接着,今日就收到燕王朱棣拜师的消息。
“我这外甥,还真是干了一票大的啊!”
常升一拍大腿。
燕王可是皇帝陛下的四子,朱允熥的叔叔,他拜朱允熥为师,不就是认可他的储君之位吗?
再说,有燕王带头,满朝的武将勋贵,不都得跟着拜吴王为师?
从此,天下大将,皆是吴王弟子。
吴王继位登基,也就是顺理成章之事。
一念及此,常升再也坐不住了。
当即将平日与自己交好的武将勋贵全部召集了过来。
“吴王创办大明军事学院的事,你们都听说了吗?”
“燕王都去拜吴王为师了。”
“我是吴王的舅舅,自然也少不得要拜他为师。”
“至于你们,自己看着办吧。”
听到他的话,这些武将勋贵们,哪里还能不知道该怎么办呢?
当下一个个争先恐后,表态都要去大明军事学院读书,拜吴王为师。
至于去了大明军事学院,会不会要吃苦读书与训练,自己能不能受得了那份苦,这些想法和念头,早就被他们丢到爪哇国去了。
……
相比如常升与他那一众狐朋狗友的积极,京中人其他人的反应,则要不同得多。
随着《大明日报》将其公之于众,百姓们也在议论纷纷。
“这燕王不是吴王的叔叔吗?怎么反而要拜吴王为师吗?”
“对啊,这样一来,辈份岂不是乱了?”
“燕王是吴王的叔叔,吴王是燕王的老师,那他们两个,谁听谁的呢?”
“当然是学生听老师的。”
“不对,是侄子听叔叔的。”
……
“其实嘛,也可以各论各的。”
“圣人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燕王这是求学心切,有圣人之志啊!”
“吴王如今已是监国,不久后就会被立为储君,将来是会做天子的,不管燕王辈份多高,总不可能大得过天子吧?”
“何止啊,吴王以办大明军事学院为名,收天下武将为门生,这就是为了稳固自己在军中的根基,燕王此举,是为了助吴王一臂之力,让那些远比吴王辈份高的勋贵武将,都不能自抬身价,这才是做臣子的本分啊!”
百姓当中,也不乏一些稍有见识的人,看清楚了这其中的微妙之处。
“如此说来,大明江山未来的主人,非吴王殿下莫属了?”
“这还用说吗?要不然,陛下为何令吴王监国?”
“吴王好啊,我早就听说了“吴王立,天下兴,乾坤从此定;八百年太平”,说是只要吴王当了皇帝,天下就会大兴,从此有八百年的太平盛世!”
“此事我也听说了,据说这可是神仙传下来的。”
“如今陛下要让吴王继位,岂不是正应这句话?”
“这么说来,咱们老百姓,以后有好日子过了?”
……
“卑鄙,无耻!”听到消息的黄子澄,气得直跺脚。
“世上岂有叔叔拜侄子为师的道理?”
“这岂不是乱了辈份,违了纲常吗?”
“想不到堂堂燕王,竟如此臭不要脸!”
方孝孺倒是比他镇定得多。
“学无先后,达者为师。”
“不耻下问,不违圣人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