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呼啸而入。
方孝孺脸色一变再变。
儒家有三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
可不论哪种,皆是赢得千秋万载的名声。
名,对方孝孺这样的儒家弟子而言,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
他不怕死,不止是自己不怕死。
哪怕有人要杀他全家,他也不怕。
只要能保全千秋万载的名节,那便是死得其所。
自己如此,家人亦然。
然而,现在的朱允熥不是让他为天下苍生去死。
若是那样的话,方孝孺不会有半分犹豫。
可吴王让他背千秋万载的骂名,方孝孺有些不解。
“还请吴王直言!”他拱手道。
朱允熥却继续反问:“若此事会给天下苍生带来莫大的好处,让穷人不致走投无路,饿死荒野,冻死街头。”
“可羊毛出在羊身上,你要天下大同,要让穷人都能活下去,那这些钱便只能由地主,富商,权贵来掏。”
“白花花的银子分给穷人,你觉得他们会心甘情愿吗?”
“你这样做,便是与他们为敌。”
“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就是读书人。”
“你应该也很清楚,读书是要钱的。”
“家境越好,便越有可能出读书人。”
“反之,穷苦百姓,谋生尚且困难,哪能读许多书呢?”
“你得罪了地主、富商、权贵,那也就是得罪了天下千千万万的读书人。”
“他们会骂你,诽你,谤你。”
“你以为你在天下苍生做事,他们就会感谢你吗?”
朱允熥嘴角边翘起一抹嘲讽。
“你错了。”
“舆论并不在穷苦百姓的口中,而在手持笔剑,写史著书的读书人手中。”
“你得罪了他们,你死后所留下的,便不是永垂青史的不朽,而只有口诛笔伐,只有滚滚骂名!”
方孝孺端坐不动,神色中却不自觉黯然。
朱允熥忽然笑了起来。
“我知道,你害怕,你不敢面对。”
“你不怕死,但你怕背千秋万载的骂名。”
“故而,你只敢提一个井田制,纵使知道这并不可行,但你还是要提。”
“因为井田制是周制,是周公所行之制,是圣贤所赞誉的。”
“如此一来,天下读书人便不能反对。”
“你恢复古制,还会获得千秋美名。”
朱允熥不屑道:“你想得真美!”
方孝孺没有为自己辩解,反问道:“吴王殿下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当然有!”朱允熥叹道:“均分天下田产看起来很美好,实际上却很难行得通。”
“至少,在如今的大明,条件还远远不够成熟。”
他在窗前负手而立,望向绵云层层遮住了太阳的天空,轻轻吐出四个字:“改革税制。”
方孝孺正伸手去端茶杯,闻言不由一颤,手停在了半空,问道:“如何改?”
“向富人征税,将穷人的税能减尽减,直至降为零,乃至变为朝廷向穷人倒贴。”
朱允熥风轻云淡说着最平常不过的言语。
出口时是和风,落下便已成惊雷。
向富人征税,向穷人减税,这是后世许多国家的口号,也推出了不少政策。
然而,实际效果,却仍然有限。
因为富人有无数种办法可以逃税,所以对富人的税,往往就变成表面上看起来很高,但实际上收得很低。
对穷人的税,看起来收得不多,甚至干脆没有,但因为种种转移税收的方法存在,最后的税赋负担,仍然主要落在了穷人身上。
后世都做不到的事,如今的大明能做到吗?
其实朱允熥也不知道。
但他想试一试。
否则,当了皇帝,却什么都不做,难道只整日歌舞逍遥,在后宫三千佳丽的环拥下度过荒诞的一生吗?
似乎看起来也不错!
毕竟,当昏君可比当明君容易多了。
经历了元末战乱,如今的天下,有足够的田地给百姓耕种。
未来几十年,根本不用担心百姓们活不下去而大规模的起义造反。
即使偶尔有动乱,影响也不会很大。
至于大明的国祚。
我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
这样想想,还真的挺美的。
可果真要如此吗?
他还是有些不甘。
人总要给自己找点事做。
要不然,进入贤者时间,就会非常无聊。
前世也曾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只恨肉食者鄙,而自己并不是治国者。
许多想法,皆是空中楼阁,只能化为笑谈。
如今既有机会,自然就要尝试一番。
穿越者就应该做一些别人都做不到的事情!
这样才有成就感。
若是觉得困难,觉得不可能成功就不去做,只因循守旧,那还不如干脆当一个昏君,好好享受享受一辈子算了!
方孝孺眸内瞳孔微微缩了缩。
便听得朱允熥笑道:“世人皆道贵贱有别,贵者不承担税赋,贱者则需要供养贵者。”
“如今朝廷征税赋,亦是如此。”
“自藩王始,往下则勋贵功臣,朝廷大员,各级官吏,读书获功名者,他们所要交的税都极轻极少,甚至完全不交。”
“这样又如何能实现天下大公呢?”
“相反,只会助推穷苦百姓将田地都转移到豪绅名下,以逃避朝廷税赋。”
“如此便是穷者愈穷,富者愈富。”
“直至穷人最后走投无路,愤而造反,天下大乱,再重建新的王朝,如此循环往复。”
正是官绅不纳税的特权,大大加快了土地兼并的速度。
这一点,士大夫并不是不清楚。
相反,历朝历代,朝堂上都在谈论该如何打击豪强地主。
可就是没有人从根本去扭转这一状况。
因为改革,一旦触及自身利益,很多人就会立即换一副嘴脸!
朱允熥平静道:“本王要做事情,便是反其道而行之。”
方孝孺脸上布满骇然与难以置信之色。
朱允熥又继续:“本王认为,田地越多,资产越多,要交的税便应该越多。”
“比如说,若五口之家,只有三亩田地,则此户人家无须交税。”
“若有二十亩田地,则须十税一。”
“若有一百亩田地,则须十税二。”
“若有三百亩田地,则须十税三。”
“若有五百亩田地,则十税四。”
“一千亩,则十税五。”
“如此类推,总而言之,谁的田地越多,谁就要交更多的税。”
“房子亦然,只有茅屋一幢,自是不用交任何税。”
“反之,若有广厦千间,金碧辉煌,则需要每年上交房屋之税。”
“无论是勋贵功臣,还是官吏豪绅,抑或是读者得功名者,皆不得因此而免税,减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