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宫。
哭声一片。
吕妃的死,在朝野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特别是听闻吕妃自故太子薨逝后,便因过于思念丈夫,茶饭不思,积忧成疾,诸病缠身,至昨夜终于已无药可救,更是令不少大臣深感不解。
因为在此前的传闻中,都说吕妃的身体一向挺好的。
没想到突然间就生病逝世了。
这多少让人有些震惊。
但也并没有什么人会质疑这其中有没有猫腻。
主要是这个时代的女子地位不高,她们的生死,本来就没有谁会太在意。
即使吕妃是献王的母亲,献王又是储君的有力争夺者,朝臣也并不会随便去联想。
一个妇道人家罢了,对这种立储大事,能有多少影响力呢?
这才是大多数人的想法。
以前身体好,现在突然生病了,撒手西去,也很正常。
按这个时代的医术,偶尔感一次风寒,都能让人在鬼门关前走一遭。
一个不好便会命丧黄泉。
吕妃突然身死,只能说让人深感意外罢了。
听闻陛下对吕妃突然身死,既痛心又震怒。
已经下旨处死了为吕妃治病的太医,以及一众侍候吕妃的宫女太监。
听到吕妃薨逝的消息,百官纷纷赶来东宫吊唁。
朱允熥因为刚好在大明军事学院,距离东宫较远,他赶到的时候,东宫已是白幔遍布。
“母亲!”
朱允熥伏倒在吕氏的尸体前,嚎啕大哭。
哭丧,并不是单纯的因为亲人逝世伤心痛苦而自然流露的情感。
事实上,哭丧是古代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儒家文化圈一种独特的丧葬习俗。
长辈逝世后,在出殡的时候,必须由其全体后代,特别是男人们“唱哭”。
哪个后代若是不哭丧,就会被人视为“不孝”!
而且是哭得越大声,哭声越响亮,就说明其越“孝”!
会哭,能让哭声响彻天地,那就是“孝”的具体体现。
至于这里面到底有多少是真情流露,有多少是装模作样,却根本没人在乎。
之前办理朱标丧事的时候,朱允炆的哭声,便堪称惊天动地。
朱允炆因而被视为“大孝子”,被朝臣称赞,连老朱都因此对他另眼相看。
而那时候的前身,因为不懂事,没有大声哭丧,甚至还在丧礼上被吕氏故意暗中指使去索要东西吃,而被视为“不孝”。
实际上,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哪里懂得大人世界里的规矩呢?
父亲死了,他可能很伤心很难过,但他却并不会按成年人的礼节去行事。
尤其是在无人教导,反而有人故意使坏的情况下。
但如今时移世迁,现在终于轮到朱允熥来表演了。
“大孝子”的身份,谁也夺不走!
随着他这一哭,周围众人的哭泣之声,也随之变得越发响亮起来。
在吴王殿下面前,众人都想争先恐后的表现自己的悲彻之情。
刹时间,整个灵堂内,哭声一片,震天动地。
“朱允熥,你怎么有脸在这里哭泣?”
突然之间,一声暴喝,如炸雷一般,打断了灵堂里的哭声。
众人皆抬头望去,那喝止之人,不是别人,正是献王朱允炆。
此际的朱允炆,双眼通红,眸内血丝密布,凶光暴射如魔。
所有人都为之错愕,不知道献王为何会突然如此。
一时间竟都忘了继续哭丧,皆在望着眼前这一幕。
喧嚣的灵堂,瞬间变得安静无比。
“呜呜呜……二哥,你怎么了?母亲……母亲……离我们去了!”
他们忘了哭,朱允熥可不会忘。
“朱允熥,你休得在这里装模作样假慈悲!”
朱允炆伸手指着他。
“就是你,是你……你害死了母亲大人!”
“我和你拼了!”
他大声咆哮着,向着朱允熥扑了过来。
骤然听到母亲薨逝的消息,朱允炆的精神是真的崩溃了。
如果说他对朱标的感情,有一半是真,有一半是假,是演给外人看的。
那他对吕氏的感情,就全然不一样了。
朱标身为太子,要帮着老朱监国理政,平日在家呆的时间都不多,儿子们对他这个父亲的感情,实际上就不可能有多深厚。
对于自幼在王府里面长大的皇孙来说,可能身边整日带着他,陪伴他一起长大的太监,都比那个偶尔才能见到一次,见面还要被其训斥,被其严厉要求的父亲更亲近。
毕竟,孩子的心里并不懂太多的亲疏远近,血脉传承,他只知道谁天天陪着他,谁天天和他一起玩,他就和谁好。
太子父亲对孩子们来说,实际上多少是有些隔阂的。
可母亲不一样。
母亲不用去外面处理国家大事,母亲是整日在王府里看着孩子的人。
朱允炆自幼与吕氏的关系,就非常亲近。
而且,就在不久前,吕氏还告诉他,会在生日宴的时候,助他除掉朱允熥。
朱允炆对此充满了期待。
却没有想到,吕氏的生日宴还没有到来,便先一命呜呼了。
朱允炆心里有鬼,当然认定是朱允熥害死了母亲。
然而,他还没有冲到朱允炆面前,就已被朱允熥身旁的侍卫拦住。
任由朱允炆如何挣扎,也挣脱不掉。
“二哥,话可不能乱说!”
朱允熥的脸色也沉了下来。
朱允炆在外人面前,素来都是装出温良谦恭的样子,今日竟似变了一个人般,是准备撕破脸皮吗?
“母亲是因病薨逝,你却给我身上泼脏水污蔑我?”
“我虽不是她老人家亲生,但自幼由她抚养长大,感情之深厚,还要胜过亲生。”
“绝不可能做出任何对母亲不利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