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歼倭寇之后,朱允熥便令大军休整两日。
一来是大明海军毕竟是第一次出海作战,尚且不太适应。
在船上呆久了,将士们都盼着能下船休息。
二来也是等浙江布政使司衙门,浙江都指挥使司派人过来,将叶麻押赴京城。
这一带地势险要,海岛众多。
明军也并非完全没有布防。
只是前些年,汤和奉老朱的命令巡视海防,裁撤了翁山县卫所的兵马。
故而,才使得防务空虚。
倭寇便趁机在这一带筑巢。
汤和当年之所以做出那样的决定,是因为卫所要屯田,田亩数量不够,粮食不足,便难以供养。
要从外地运粮食过来养兵,耗费就太大了。
而且,大明没有这样的惯例。
除了临时调派去前线打仗的军队,大明长期驻扎的卫所兵,都是自给自足的。
要不然,卫所的意义何在?
基于此,汤和裁撤了翁山县的兵马,使其数量减少到基本上能靠屯田自给自足。
上报朝廷之后,老朱又做出决定,下旨令驻防官兵,无故皆不得出海。
换句话说,驻扎在翁山县的大明军队,是不准随便派船出海巡视,更不准去海上缉盗的。
他们要做的,就是保卫陆地不被入侵。
只要倭寇不上岸攻击卫所,卫所驻军也就听之任之了。
毕竟,这都是老朱有旨在前。
这也是大明倭寇难以清剿的关键原因。
说白了,大明的军队只在岸上守着,根本不出海追击。
倭寇上岸之后,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
等于先天便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
很快,附近的卫所指挥使、千户、县令等一干官员便都闻讯赶了过来。
朱允熥旋即向他们下达命令。
一是加强翁山县的防御,增加驻军。
所需要的粮食,皆由朝廷提供。
二是自即日起,废除海岸边防军不得随意出海的禁令,加强海面上的巡逻和警戒。
与此同时,朱允熥还下令废除海禁,允许沿海居民下海捕鱼及从事海上贸易活动。
并传令让税务司负责征收关税,大明制造局在沿海建设灯塔,以加强海岸线防御,并引导船舶航行。
做出一系列的布置后,朱允熥率领大明海军,再度踏上新的征程,目标直指东夷,也即是后世所称的台湾岛。
实际上,早在元朝的时候,元政府便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东夷及澎湖列岛。
但若说多重视嘛,倒也不见得。
因为元朝的巡检司,仅仅只是一个九品官吏。
让一个九品官去管理整个台湾,其轻视之心,也就不用多言了。
明朝建立后,沿袭元制,仍然设巡检司管理。
但后来汤和奉旨巡视海防,认为巡检司入不敷出,徒耗开销,岛民桀骜不驯,难以给朝廷带来任何收益,建议裁撤,退回陆地。
到洪武二十年的时候,澎湖巡检司终于正式被裁。
自那之后,澎湖列岛就成了强盗窝。
江浙一带的倭寇主要藏身翁山县,即后世的舟山群岛。
福建等地的倭寇,则以澎湖列岛为据点。
同时,朝廷也自此失去了对东夷的控制。
此次出征,剿灭澎湖列岛的倭寇,倒还在其次。
毕竟,以大明海军的装备,对付那点倭寇,不过是举手之劳罢了。
甚至去收复东夷,都不是重点。
真正的重中之重是,如何经营好东夷,使其不成为大明朝廷的负担。
汤和为什么裁撤澎湖列岛的巡检司,直接丢弃东夷岛不管呢?
老朱又为何还支持他呢?
说到底,他们就是觉得这个地方,不能为朝廷创造收益。
征的税还不够朝廷驻军的开销。
因为隔着海峡,也无法征发当地的人去服徭役,为大明朝廷做事。
算起来纯纯的亏本买卖。
老朱是一个小农思想很重的人,他当然不干了。
建功立业,开疆拓土,那些老朱统统不在乎。
老朱所想的是,不能拖累朝廷,不能为了一块遥远的海外之地,而让大明的百姓增加负担。
帝王绝不可好大喜功,让百姓陷入苦难,这是老朱一直以来所信奉的座右铭。
因此,朱允熥收复台湾之后,也必须将其管理好,建设好。
这至关重要。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用铁一般的事实来说服老朱,去海外开疆拓土,于大明而言,是利国利民之事。
要不然,若是连近在咫尺,不算太遥远的东夷,都无法给大明朝廷带来实际收益,反而成了朝廷的负担,老朱又如何会相信,远征遥远的海外,对大明有利,对天下百姓有利呢?
可朱允熥也很清楚,要做到这一点不容易。
连后世经营边疆地区,都是更多的从政治利益来考虑,而非单纯的经济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