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上反对的人很多。
明初的吏治,大体上还是比较清廉的。
老朱的高压统治下,寻常官员也不敢随意贪污受贿。
但卫所驻军,却是一个例外。
在朱标去世之前,老朱其实极少对军中将领用屠刀。
这个时候的军中将领,许多人皆是有恃无恐,胆大妄为。
在他们看来,皇帝陛下惩治贪官污吏,针对的都是文官。
与他们武将没什么关系。
老朱为什么要下令卫所军不许派船出海巡逻,缉私缉盗?
难道老朱不知道这样做会使得大明军队处在极为被动的境地,等于自缚手脚和倭寇作战吗?
作为打了一辈子仗的人,老朱又怎么可能连如此浅显易懂的常识都不知道呢?
但还是那句话,两害相权取其轻。
老朱很清楚卫所驻军的尿性。
真要让他们下海巡逻,缉私缉盗,那恐怕卫所驻军自身,就会成为最大的走私者,最可怕的强盗!
海防由他们监管巡逻,他们走私谁又能监管呢?
天高皇帝远。
没人监管得了。
不如干脆禁止他们出海。
如此一来,他们就算想走私牟利,也无能为力。
驻军在陆地上,只等倭寇一上岸就进行剿灭,还能起到威慑的作用。
如今若是让他们去海上巡逻,卫所驻军借此打着缉私缉盗的名义,大规模走私甚至去海上做强盗,怎么办?
朝廷的官员,能去海上监督他们吗?
若无人监管,腐败变质则是必然之事。
至于第二道开放海禁的命令,大臣们反对的理由主要有两点。
一是从前从事海上贸易的人,大多都是一些亡命之徒,不法分子。
如今放开,便是放过这些人。
这其实是事实。
在严厉的海禁之下,仍然敢冒着违抗朝廷禁令风险,偷偷摸摸去走私的人,肯定不是遵纪守法的良民。
何况即使抛除这一点,海上贸易的风险仍然很大,台风和海浪的威力,足以令一般人望而却步。
敢去做这事的人,要么是穷得活不下去了,要么就是胆大包天之徒。
无论哪一种人,在朝廷官员眼里,都是不稳定因素。
不能放任这些人坐大。
第二个理由,那便是开放海外贸易,虽然能给朝廷带来税赋收入,可也会使得很多人去经商,去从事海上贸易,而不是老老实实的耕田种地。
长此以往,人心浮动,社会就会不稳定,大明江山,也会因此而不稳。
在后世之人看来,这个理由简直是无稽之谈,荒谬至极。
但在这个时代许多理学儒生和封建地方看来,这是必须要加以重视预防的事。
之前朱允熥放开经商限制,已经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
只是大势所迫,他们不敢站出来公开反对。
如今就再也按耐不住了。
第三道命令,反对的声浪就更大了。
因为这道命令是——移民!
朱允熥下令,朝廷要移民数十万人,开发东夷,充实海防边疆。
至于移民的来源,便是福建等地的流民,无地之人,或者干脆就是犯了法,被判流放的人。
福建不比江浙等地。
这里到处都是穷山恶水。
八山一水一分田。
生存环境极为恶劣。
故而,福建等地的百姓,一直都有去海外讨生活的习惯。
活不下去了,就会远走海外。
朱允熥的命令,便是开放并鼓励福建等地的民众,自愿前往东夷,开发东夷。
经历了元末的战乱,中原大地,很多地方千里无人烟。
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后,移民的事,从来没有停过。
比如说,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广,都是在这一时期进行的。
然而,对于将福建百姓移民海外,却是激起了朝中大臣的激烈反对。
他们纷纷上疏,言辞激烈,担忧移民海外将引发诸多不可预测的风险与后果。
可惜的是,太孙朱允熥并不在朝中,看不到他们的奏章。
而老皇帝朱元璋,对此事则采取了罕见的沉默态度。
仿佛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又或是他有意借此考验太孙的执政能力
在这关键时刻,姚广孝主导下的《大明日报》,再度挺身而出,在报纸上直接刊登了太孙的移民令。
与此同时,还以生动形象的笔触,将东夷描绘成一处充满机遇与希望的乐土。
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东夷之地的向往与憧憬。
文章见报后,民间舆论顿时轰动了!
……
请收藏本站:https://www.kanshuc.cc。手机版:https://m.kanshuc.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