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举或有不妥之处,是否廷议之后,再行决定?”
“如此大力削减宗室待遇,只恐那些手握重兵的藩王会心生异心。”
“此议关系重大,还是多议一议为好。”
百官先是议论纷纷,很快便有人站出来进言。
“太孙殿下,下官以为放开宗室的限制,让宗室子弟可以自由经商,能随意从事任何谋生的职业,此举不妥。”
“宗室子弟身份地位特殊,朝廷官员难以管制。”
“若放任他们随意行事而不加以管制,则他们当中,必定会有不少人仗势欺人。”
“如此必将极大地损害朝廷的威望,皇室的颜面,还望太孙殿下三思。”
他没有直接说让藩王开疆拓土,建功立业的事不妥,而是抓住准许宗室子弟自谋营生这一条。
很显然是深得官场“声东击西”的精髓。
众官员纷纷附议。
“是啊,地方官府肯定管制不了那些宗室子弟。”
“朝廷有议亲议贵的制度,这合乎礼法。可若放任宗室子弟与民夺利,犯事后再议亲议贵,那老百姓会如何看待朝廷呢?”
“此例一开,后患无穷啊!”
也有人站出来反驳道:“你们吵什么?这是陛下的旨意,又不是太孙殿下的决定,你们在太孙殿下面前吵有何用?”
其实众人心中都明白。
虽然圣旨是皇帝下达,但这件事,必定是太孙殿下的主意无疑了。
可毕竟明面上不是太孙的令旨,支持朱允熥的人,当然也可以用这一点来反驳。
朱允熥淡淡微笑,待众人的议论声渐渐平息下去,方开口道:“大家所言,不无道理。”
“但从前对宗室子弟难以管教,是因为缺乏惩罚他们的手段和措施。”
“除非犯了滔天大罪,否则,一般的事情,朝廷轻易不会惩罚,也不太好惩罚。”
“爵位不可能随便撤销,对宗室子弟动刑也有失朝廷体面。”
“大多数就是训斥一顿,宗室子弟自然有恃无恐。”
“可如今宗室制度改革,便不一样了。”
“再有犯奸作科,欺压百姓者,削爵。”
“犯一次,削一次,亲王降郡王,再犯降为镇国将军,三犯降为辅国将军,一直削到平民为止。”
“依本宫来看,应该也没有什么宗室子弟,会蠢到一直犯事吧?”
朝堂上顿时安静了下来。
众官员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竟是说不出反驳之言。
没错。
如果一犯事就面临被削爵的惩罚,那宗室子弟确实会谨小慎微。
地方官吏也很容易对他们加以管制。
“太孙殿下言之有理,我身为宗人令必定对宗室子弟严加管教,该削爵的,绝不含糊。”朱棣站出来支持。
官员们说宗室子弟犯事难以管教,不就是在等于说他这个宗人令管教不力吗?
朱棣当然要站出来为自己正名。
何况,朱允熥所制定的新宗室制度,对其他藩王和宗室子弟自是十分不利。
但对他朱棣来说,却未见得。
毕竟,如今他身为宗人令,两个儿子一个管着税务司,一个管着大明制造局。
怎么看建功立业的机会都比别的藩王儿子大得多。
封铁帽子亲王,赐世袭罔替的爵位,虽然明显是朱允熥拿出来的诱饵,但朝廷还是总要封几个的。
要不然,怎么激励人心呢?
毫无疑问,他朱棣的子嗣是最有可能被封的。
朱棣当然也就不会反对新的宗室制度了。
“太孙殿下,若藩王需要建功立业,才能获得世袭罔替的爵位,他们必定会发动对外战争。如此则朝野再无安宁之日。”
终于有官员直击要害,说出了自己心中最为关心的事。
有人带了头,其他人也就不再遮遮掩掩。
“是啊,这岂不是鼓励藩王肆意对外用兵吗?”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切不可轻启战端!”
“如今天下已经一统,四海升平,朝廷又准备对谁用兵呢?”
“若天下尚未统一,用兵自是无妨,我等也会全力支持。可如今大明已经统一天下,岂能再轻动刀兵?”
“化外蛮荒之地,与我大明隔山隔海,得其地其民,皆不能为我所用,得之无益!”
“征战不休,百姓不得安宁,大明江山亦会不稳!”
“此旨意虽然本意甚好,但所造成的后果,却难以预料。”
“太孙殿下三思啊!”
“太孙殿下,还是请陛下收回旨意吧。”
朱允熥端起桌案上的茶,喝了一口,很是淡定地听他们说着。
足足过了一刻钟,众官员才终于不再说了,都将目光望向上首的朱允熥。
“说得没错,新的宗室制度,就是鼓励藩王和宗室子弟为国建功立业,开疆拓土。”
此言一出,众官员顿时一个个惊得目瞪口呆。
太孙殿下这是连表面上的掩饰,都干脆不要了吗?
“但你们至少有一点说错了,那就是蛮荒之地,虽与我大明隔山隔海,但对我大明,却并不是完全无益。”
“要不然,本宫此次出征,为何能带回两千万两白银呢?”
“更别说,后面还有每年的进贡收益。”
朱允熥目光缓缓扫过众人,笑道:“我知道你们担心朝廷穷兵黩武,会使百姓不堪重负。”
“正是!”一名白发苍苍的官员出列道:“国虽大,好战必亡。”
“太孙殿下出征倭国,得胜归来,自是天大的好事。”
“可若因为一场胜利,便骄傲自满,让大明从此走向无休无止的战争,那却是万万不可之事。”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君王应怜惜百姓民生,不能为了建功立业,便不惜民力,肆意驱使百姓征战四方,此中教训,自古以来便比比皆是,还望太孙殿下三思!”
其他官员也纷纷出列。
“还请太孙殿下三思!”
“还请太孙殿下三思!”
“还请太孙殿下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