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老朱与朱孙两人之间的书信往来已十分频繁。
从一开始只讨论大明的经济情况,渐渐深入到了其他方面。
老朱对朱孙的欣赏,也一日胜过一日。
接过信拆开,便看了起来。
“方孝孺之事,私以为朝廷不能随意表态,介入其中。”
“虽然从短期来看,朝廷支持程朱理学可以使人心统一,有利于维护统治。”
“但是,如今大明在太孙殿下的推动下,已处于快速变化之中,人心思变。”
“私以为方孝孺讲‘圣人之道,天下大公’,由此引起天下读书人之间的分裂和斗争,对朝廷而言,是一件好事。”
“读书人有了理念之争,朝廷才好驾驭他们,可以对天下读书人分而治之。”
“如果儒门思想统一,天下读书人便会齐心协力,同进共退,甚至是一起对抗皇权。”
“这对朝廷来说,绝不是好事。”
……
老朱看到这里,不由得怔住了。
朱孙在信中所写的,是从一种全新的角度看待此事。
他此前从未有想到过的角度。
对方孝孺的理论,老朱深感厌恶。
但是,对其他读书人,老朱也不喜欢啊!
只不过,一直以来,在老朱眼中,禁锢读书人的思想,统一他们的认识,对大明的统治是有利的。
这也是他长期采取的策略。
就连科举,老朱也大刀阔斧的进行了改革。
将原来的考试范围大大缩减,死死盯着“四书五经”考。
不许涉及其他的内容。
在老朱一惯的认知中,“洗脑”比什么都重要,要给天下读书人灌输“绝对正确”的思想认识。
但朱孙的来信,却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
读书人的思想认识统一了,他们彼此之间不争论了……那他们就有了共同的敌人——皇帝!
这一刻,老朱又想起了当年的移孟事件。
当年自己下令将孟子的牌位移出孔庙,最终又在天下读书人的激烈反对中,不得不再次恢复。
还有“郭桓案”、“空印案”……这两大案件,都是集体作案。
而犯案的人,却都是文官。
大明朝的未来,是一定要用文官治国的。
曾经随自己打江山的淮西勋贵,迟早都要退出历史的舞台。
这是必然的选择。
因为任何一个走上正轨的国家,都绝不可能让武将治国。
真让武将掌控朝堂的大权,后世的皇帝就该日夜不安了。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打完了天下,大部分武将就该退居二线。
可以马上打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
若真让武将掌握大权,那江山能三四十年稳定不倒,都是奇迹了。
不可能长治久安!
有几百年的王朝寿命。
毕竟,“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的道理,大老粗的武将们,也是很懂的。
文官治国,是必然之路。
也是唯一的选择。
武将可以重用,国家也不能没有武将。
但治国,必须也只能是文臣。
可怎么约束文臣呢?
老朱此前的想法,一直都是禁锢思想,让他们学圣贤之言,学四书五经,让他们牢记君臣之道。
可儒家思想里面,本身也藏着不少对君主不利的思想。
比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再比如“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还有“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等等。
而且,哪怕是帝王,也无法将这些儒家思想内容彻底抹除。
统一了读书人的思想,使得天下读书人不再争论了,却会让他们将矛头一致对准皇帝。
他们会紧密团结在一起,架空皇权!
对啊!
确实会是这样!
老朱想到这里,越想越是后怕。
没有想到自己无意间,却是为大明朝种下了一个天大的隐患。
朱孙说的,太有道理了。
必须在天下读书人中制造分裂,不能让他们统一思想!
方孝孺的理论,不管是对也好,错也好,只要他能让天下读书人继续争论下去,那对于维护皇权,维护朱家天下,便是有利的。
君主可以利用两派的矛盾,坐山观虎斗,左右逢源,用读书人制读书人。
这才是统治之道。
相反,若让程朱理学一统天下,事情就麻烦了。
表面上看起来,这会让矛盾暂时消失,让朝堂再无争论,变得很安宁很稳定。
可这却是给大明的未来埋下了无法想象的大祸患!
“不能贪一时之功,而给后世子孙留祸啊!”
老朱拿着信,喃喃自语:“幸亏咱那日听到力工们的争论,没有立即派人去传旨将方孝孺抓起来杀了。”
“此人对我大明,还大有用啊。”
“让读书人去争……对……就要让他们争!让他们斗!”
“这个朱孙,当真是非常人也!天降此人给我大明,是要助我大明大兴啊,哈哈哈哈!”
……
请收藏本站:https://www.kanshuc.cc。手机版:https://m.kanshuc.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