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朱允熥称帝,他的几名心腹,地位也随之水涨船高。
虽然如今由于还没有举行登基大典的缘故,几人的职务都没有调整,且品级更是因上次的“选美”事件而被朱允熥降到九品,但朝廷里的官员,都对他们恭敬有加。
谁都知道,新帝正式登基之后,几人是一定会被提拨重用的。
“参见陛下!”
一走进来,四人便同时下拜。
“都走来吧。”朱允熥道。
“谢陛下!”
四人谢恩之后,方站了起来。
朱允熥又吩咐道:“来人,赐坐。”
当下有太监过来,搬来四把椅子。
四人再度谢恩后,分别坐下。
“陛下。”杨荣先开口道:“眼下民间有许多关于殿下的流言,其中不少言论,荒诞不经,诽谤陛下,有辱陛下的千古英名。”
“臣以为,该严加禁止了。”
朱允熥不由得深深望了杨荣一眼。
让这些谣言在京城里传播,正是杨荣亲手操刀的事。
很显然,在如今的杨荣看来,效果已然达到,就该踩刹车了。
“刚才蒋瓛也和朕说了此事。”
“一小部分愚昧百姓胡言乱语,确实要好好教育,但也不能太过。”
“衙门抓到了人,拘留三日,严加训诉一番,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再放人。”
朱允熥见四人皆露出惊讶之色。
知道在他们心中,都觉得这样的惩罚太轻了,有若儿戏。
便又接着道:“既然市井百姓喜欢散播朕的谣言,那你们就多散播一点。”
“他们可以散播朕不好的谣言,你们也可以散播朕好的谣言。”
“以前朕还是吴王的时候,不是就有什么神仙说“吴王立,天下兴,乾坤从此定;八百年太平!”吗?”
“这是当初黄子澄等人想出来的陷害之言。”
“但如今却正好可以再翻出来,好好传一传。”
“老百姓各种各样的消息听多了,好的,坏的,什么说法都有。”
“最后,大家慢慢就麻木了。”
“他们分不出真假,也没必要去分真假。”
“便只看朝廷的政策好不好,日子是不是越过越好。”
“心里头的一杆枰该怎么秤,自然有一个高低轻重。”
古代皇帝对于一些市井流言,特别诽谤攻击自己的,大多极为重视。
但经历过后世信息大爆炸时代的朱允熥,对此却不是很以为然。
而且,解决谣言最好的办法,并不是去辟谣,去强调没有这回事,去将传播此事的人抓起来。
毕竟,一件事一旦私底下大规模传播,就不可能再靠抓几个人来阻止消息扩散。
只会越闹越大。
就好像清朝的雍正帝,也阻止不了针对自己的种种谣言。
雍正史无前例的亲自写了一本《大义觉迷录》来为自己辩驳。
结果除了将隐晦不明的皇权争斗公开在世人面前讨论,成为后世史家的重要研究史料外,辟谣澄清的作用,完全是反过来的。
越解释越黑。
一个人要澄清自己身上的谣言,最有效的方法是制造新的“谣言”。
人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
普通人也不是专家学者。
他们不会去查阅太多的资料,分析研判,辨别真假对错。
当新的谣言出现时,他们的注意力便被新谣言吸引过去了。
很快就忘了从前之事。
随着这个人身上的“谣言”越来越多,人们慢慢会觉得围绕在他身上的许多谣言很无趣,不靠谱,谁知道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呢?
即使是有精力去收集各种消息的人,也会一头雾水。
最后只能根据自己的“立场”,选择一部分谣言来相信。
而对其他的“谣言”,则予以反驳。
这正是朱允熥要达成的目的。
将老百姓都搞糊涂了,最终,老百姓的评判标准就变成了简单而朴素“好不好”。
他是不是一个好皇帝,咱们的日子是不是越过越好!
既然他是一个好皇帝,咱们的生活也越过越好,那凡是关于他不好的谣言,便都是假的!
即令是铁证摆在眼前,我也不信。
肯定是伪造出来的!
朱允熥辟谣的目的,就算是真正达到了。
让百姓相信他是一个好皇帝,百姓们自然就会拥护,自发自觉为对他不利的谣言辩解。
退一万步,就算朱允熥真的做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那又如何?
唐太宗李世民杀兄囚父,不一样的是后世推崇的千古明君吗?
杨荣心中一凛。
他虽然没有经历过后世信息大爆炸时代,但却是极其聪明之人,瞬间便明白朱允熥心中所想。
这不难想通。
也表明了朱允熥做一个有为之君的绝对信念。
只有相信自己能成为和李世民那样,甚至远远超越李世民的有为之君,才敢如此笃定,对污蔑自己的流言蜚语置之不理。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只要他当皇帝之后,能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功业,今日的污名,以后都只会成为笑谈!
杨荣、杨士奇,夏原吉等人皆是心中一震。
朱允熥要做千古名君,那他们这些辅助之臣,也会成为千古贤臣。
儒家读书人,毕生所求者,不就是这些吗?
“臣明白了!”杨荣恭声道。
此时,杨士奇站了起来,行礼道:“陛下,进攻女真三部的计划,五军都督府和兵部已初步拟定。”
“可臣看了一下,所用的兵力是否过多?耗资有点过大?”
说完,他将一份草拟的用兵方案,呈交了上来。
虽然杨士奇是文官,但作为朱允熥的辅政之臣,到他这个层面,其实也没有什么文武之分。
大致的用兵方案是战略性规划,朝廷大臣都会看,讨论。
具体的用兵细节,才是领兵的将军和督师要做的事。
朱允熥接过来,看了看。
这份方案,大体上是按他指示做的。
此次出征女真三部,共计调集了八个旅的新军,每旅三千人,共计二万四千人。
同时,又安排了两支海军作策应,计六千人。
也就是说,光是新军投入的总兵力,就高达三万人。
时至今日,朝野上下都清楚,新军的战力,远非原来的旧军能比。
之前远征北元,大家都觉得将是一场倾国之战,结果朱允熥仅派了两旅新军,六千兵马,便将北元一战而定。
如今的女真三部,论实力还远在北元之下。
故而,在朝廷许多大臣看来,大明只需投入至多两旅新军,就足够荡平女真了。
毕竟,打仗是要花钱的。
尤其是新军打仗,看起来胜得痛快淋漓,可花费也是真的高啊!
炮火覆盖,子弹倾泻,那都是在烧钱啊!
新军打一场仗,比原来的老军队,花费可高得多。
也就是如今大明朝廷在朱允熥的金融手段下,具备筹措大量银子,调集大量资源的能力,才能支撑起新军的战争消耗。
要不然,大明朝廷还真养不起几支新军。
太贵了!
实际上,即使是原来的旧军,三万精锐铁骑,那也是一个十分夸张的数字。
别看大明朝廷动不动就调集几十万大军出征,实际上,真正的精锐铁骑,还真不一定有三万。
几十万人的大军,往往包括很多训练不足的军队,甚至是后勤民夫。
凑起来一共几十万人。
这已经是倾大明全国之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