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曾明确表示,要推动对内改革,最好的办法便是对外扩张。
朱允熥对此深表赞同。
内部矛盾,往往最为尖锐、激烈,改革的难度也最大。
相较而言,大明军队手握先进的火枪火炮,又有雄厚的财政作支撑,在这个时代堪称所向披靡。
对外扩张,根本无需担忧战败,何乐而不为?
只要大明军队在对外战争中节节胜利,朝廷里的诸多难题便能迎刃而解。
毕竟,以战争为借口,便可轻易对付任何阻碍在前的敌人。
土地改革若在大明境内推行,无疑会遭遇巨大阻力,甚至极有可能根本无法推行下去。
归根结底,皇帝不过是地主阶级推举出的总代表,是天下最大的地主。
皇帝若背叛地主阶级,那可真就成了“陛下何故要反了”。
但在女真地区推行,情况就截然不同。
首先,此举不会影响到大明境内,所以不会引发太多关注。
再者,蓝玉以大将军的身份,凭借战时法令推动此事,就算有人留意到,也没有理由干涉或阻止。
其三,女真三部大多还处于半狩猎半农耕的奴隶时代,加之此前的一系列举措,已将女真部落的首领们赶跑,农奴得以翻身做主人,在此推行土地改革,难度极小。
而且,只要这边土地改革成功,迟早会反向影响到大明。
这正是朱允熥的盘算。
风起于浮萍之末。
土地改革这般大事,必须慎之又慎。
拿女真当作试验田,正是为了稳妥起见。
蓝玉首先发布垦荒令,规定凡是女真三部的人,只要完成登记,每户便可开垦五十亩田地。
只需每年按时向大明朝廷缴纳一定税赋,这些田地便归该户永久所有。
女真三部人口密度低,尚有大量未开垦的荒地,每户五十亩实则不算多。
毕竟,他们大多仍以狩猎为生。
只不过,在此之前,狩猎所得大半都要上交给头目和部落首领。
如今大明朝廷安排官员带领他们开垦土地,开垦之后,仅需缴纳少量税赋。
自此,女真民众的生活才有了真正的保障。
说起来,在此之前,女真三部没有大规模开垦田地,一个关键原因便是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缺少开垦田地所需的工具。
在草原和女真地区,铁器十分稀缺且价格昂贵。
他们连作战用弓箭的箭头,大多都是用动物骨头磨制而成,铁器匮乏可见一斑。
历史上,草原部落和女真南下入侵中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抢夺烧饭用的铁锅,只因他们太缺铁锅了。
同样,垦荒所需的镰刀、四齿耙、锄头、铁犁等工具,他们也极度缺乏。
士兵们护身的盔甲,普遍是皮甲,仅有的铁器——作战用的弯刀,价格更是高得惊人。
那往往是很多家庭的“传家宝”!
当然,在此之前,铁器在大明虽也较为昂贵,但远没有贵到女真这般离谱的程度。
如今,在朱允熥的治理下,大明的冶炼工艺和水平突飞猛进,铁器产量暴增数十倍。
为女真三部提供垦荒所需的铁制农具,自然不费吹灰之力。
不仅如此,如今大明生产的各类铁制农具,所用的钢铁质量也比原来好得多。
自此,东北肥沃的黑土地,才得以开发。
紧接着,蓝玉对女真部落原来首领和少数头目所拥有的田地进行重新分配。
此时,各部落首领早已交出权力,大多拿着大明朝廷给的银子和“宝贝”南下了,分配他们遗留下来的田地,自然毫无阻碍。
而剩下的头目,眼见首领的田地都被分掉了,也不敢再有任何反抗。
毕竟,女真对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很低,除了部落首领,这些小头目的田地数量并不多。
何况都到这个时候了,能保住性命就不错。
田地交出去,就当破财消灾了。
就这样,女真部落的土地改革异常顺利地展开了。
女真部落的落后,反倒成了土地改革成功的助力。
因其太过落后,导致其地主阶层的力量远没有大明那般根深蒂固,反而使得改革的阻力降至最低,尤其是在排除“部落首领”这一因素之后。
在完成分田地之后,蓝玉又发布了新的“纳税令”。
规定每户拥有的田地以一百亩为限,实行“阶梯税制”。
一百亩以下的,只需缴纳少量税赋;一百亩以上的,则依次提高税赋缴纳比例。
一百亩到二百亩为一个等级,二百亩到三百亩为一个等级,三百亩到四百亩为一个等级……依此类推。
拥有的田地越多,每亩田地需缴纳的税赋就越重。
到了一千亩以上,就差不多要将一多半的收成上交税赋了。
实际上,在重新分配土地之后,女真部落里并没有谁拥有这么多的土地。
各家各户的田地,包括新开垦的在内,基本都仍在一百亩以内。
实行“阶梯税制”,纯粹是为以后做准备。
毕竟,随着时间的推移,财富迟早会向少数人集中,土地也会慢慢流向少数人。
“二八定律”在任何社会都成立,这是无法避免的。
但实行“阶梯税制”,可以最大限度的削弱这一点!
因为拥有更多的田地,就要交更多的税,土地兼并便反而不划算了。
这一政策,如果在大明推行,不知要掀起多大的惊涛骇浪。
但在实行了土地改革的女真部落实施,却是波澜不惊。
几乎没有任何人反对。
毕竟,此时的大家,都没有那么多的田地。
至于以后,那谁关心呢?
谁又知道自己是否会成为“大地主”?
没有人会为不确定,且未发生的事情,去反对大明的律令。
除了田地,蓝玉还规定每户只允许拥有一处宅子。
并对宅子的大小,面积并进行了规定。
凡是超出规定的,拥有多处宅子,也要按“阶梯税制”进行缴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