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58 (第1/2页)
拍拍屁股就死了,留了一堆的债给孤儿寡母。王大他娘前些年也没熬过去,他娘去了以后,为了安葬老娘,王大身上又是一笔债。这人后来一狠心,便去官府报名,参加了远征军。也不知他后来在哪个王爷的藩国那里落了户,总之回来的时候,已经是远征军的千户了。纵然藩国的千户官放到大周本土,指不定要被降级成百户、总旗甚至于小旗,含金量不够,但那大小也是个官不是?这王大回来是为他娘修坟的,当年他家落魄,就算他愿意背上一笔债,也只是让他老娘不落到草席裹身这样凄惨的境地里去,那安葬的薄棺真是连被拜托做棺材的木匠看了都不落忍,还给他家免费又加厚了两寸,又让王大在他家好好吃了顿饱饭。就是这两寸和一顿饱饭,王大感念在心。那时候他们乡还没遭灾,王大厚谢恩人后,木匠他们家竟借此在府城买了两进的宅子,又在村中蓄了好几亩田。后来王大走的时候,就引得村中好些年轻人心念大动,想着跟他一样去搏富贵。只是家业难舍,就算自己能下得了决心的,也被家中长辈、妻儿绊着,没能成行。前阵子林从和林放去府城——郑国到底只是个藩国,不能和繁华的中原比,这里的府城,放在中原,只能算是个小县城——竟又见到了王大。这回见面的王大比前些年见到的更威风,和宣怀府的知府坐在一块谈笑风生,而林家兄弟上一回见到知府这样的大官,还是从中原过来。他们都是正宗华夏苗裔,被分配到不同村子的时候,不仅府中衙门的吏员们齐齐干活,就连府尊也和他们闲话一二,勉励了几句。这要说王大有什么出奇的地方,倒也没有,就他爹那个烂赌鬼的模样,更不能说是祖坟上冒青烟。所以王大为什么能发家?还不是赶上了好时候,中原的朝廷支持藩王们出海立国,愿意跟着一起走的百姓都有百亩良田,更何况是跟着一起打仗的远征军?只要能活下来,有战功,那就有出人头地的机会。当初那些藩王们,为了让更多的百姓参加他们组织的远征军,一个个封侯拜相的许诺都不要钱似的发,而事实上也确实有许多的人成功地享受到了这些拿命搏来的富贵。就是他们当年乡里没遭灾,也没少听见地方官府做的“宣传”。二弟没成亲没挂念,又正是年轻气盛有闯劲儿的时候,也难怪会被激起这样的想法。林从想起上次在府城见到的王大,哦不,是王指挥使,更睡不着了。今天虽然没争出个结果,但二弟恐怕不会那么容易放弃。王大来郑国,指不定是这些藩王要组的联军真的要成立了,若是二弟一直死犟着不松口,该如何是好啊……第100章第一百章番外:从军行(二)林放最终还是成功地辞别了兄嫂,应募去了郑国远征军中。他死犟着不愿意成亲,执意要参军,他大兄也不能牛不喝水强按头。更何况,这一回恰巧遇见了王大来募人,彼此之间是乡人,好歹也有个照应。若是让林放自己不管不顾地偷跑去报名应征,却连个提携照应的人都没有,反而会更不妙。这一番', '')('分卷阅读158 (第2/2页)
思量之后,林从最终还是为林放打理了一身行装,送他参军了。入伍后,跟林放同个军营,以及同驻地的,都是大周出身,彼此之间自有一份亲近。这亲近都是对比出来的。诸藩远征军的人员构成很复杂,有当年就随藩王一道开边的元从——这些人一般都是有官身了的,最低也都是小旗(十夫长)——有大周本土和诸藩藩国里征募的周人百姓,以及诸藩的藩国土著。已经有了官身的元从们自成一派,就算彼此之间有龃龉,也不会特别看得上新加入的新兵,顶多提携一番乡党。周人百姓参军的,彼此之间虽也有地域之分、籍贯之别以及军户与农户、匠户等的区分,但都是华夏之人,又都是为了建功立业来的,在军营之中,并没有太多龃龉。这不同类别的人应征后,自然也都彼此抱团。更何况,周人在军营中虽能得到一定的优待,但是架不住土著的数量大啊。藩国之中,土著为官的不在少数,纵然周人有身份优势,想要晋升,还是要立下功劳才行。此后林放便在军营之中勤练不辍,兼之军中还有教授他们识字的先生,这日子竟过得比从前还好。军中的先生教授的是常用的汉字,cao练完毕后,每晚便有一个时辰授课、解惑,每月里除了常规的军阵、cao练考核,还有识文写字的考核。这都是景熙年间确立下来的规矩,到现在过了几十年,早已成定例了。要说出格,宣德皇帝连遣大儒给宫中宦官授课的事情都做得出来,景熙帝不过是让人给军中将士扫盲而已,并不足以让人诟病。反倒是秀才、举人等有功名又不足以直接授官任事的文人,又有了可以入仕的渠道,还能与武官交好——在这个大开拓时代,拘泥于文武之分的人,迟早是要被淘汰的,朝中科举出仕者,不管是前往藩国还是在中原任事,认识几位武将,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了——除了最开始推行的那几年,而后入军中做“教授”一直都是很吃香的。待久了之后,林放也渐渐弄清了更多的事。他是凭借着自己和王大这位指挥使是乡党,又是周人,参加远征军多少会受到照顾这一层关系,再加上一腔孤勇,这才参军的,而这一回参加远征军,却是他赶上趟儿了,有许多人可不单是因为这个才来参军的。自安西府改为汉国起,至今将近五十年,大周在外藩国数量愈发增长。但是刨去零散建立的藩国——譬如汉国、纪国——其余藩国的建立时间都是相差无几的。藩国的建立带来了大量的利益,中原之中家无余财、贫无立锥之地之人,在藩国之中封侯拜相,青云直上者不在少数。纵是寻常小民,一入藩国,都有数十亩甚至上百亩的良田入手。寻常百姓都有这样的收获,国朝的文武官员,也有功绩大到封爵甚至跟着一同开设藩国的,家业万世不易之根基,这便稳当了。在之前的三次藩国建立潮中,大量的金银与奴隶流入中原,那时的景况,堪称是一场狂欢,一夜暴富、一夜骤贵,这样的事例到底都有。这一回,景熙帝的一部分幼子和宣德帝的年长王子们也都准备开边立藩,相比于三次藩国建立潮之外的时间段的零星开藩,此番却是一场盛大的狂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