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章 不是,浓眉大眼的荀彧总不是贾文和的人了吧?
经过这些年的相处,荀彧发现了刘备等人的奇异之处。
最为简单的就是,明明刘备身处关中,却能够知道凉州的消息。
倘若是推测也就罢了,偏偏刘备每次都能一清二楚,仿佛是有人当着他的面汇报一样。
此外支持刘备的贤才不在少数,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贤才来投荀彧倒是觉得正常,问题是他能够确定这些贤才此前没有见过刘备。但当这些贤才见到刘备时,其中竟有几人眼睛饱含泪水,泣不成声,言辞里又充斥着激动和庆幸。
特别是从益州而来的贤才,这些贤才并非全是益州人,按常理来说势必爆发冲突。
结果却是超乎了意料,不管是益州本地人还是外来人都秘密联合在一起,在刘焉的眼皮子底下渐渐占据州府的要职。
这些贤才借助一场大胜,趁着刘焉不备,直接将刘焉及其僭越的证据送到了长安,仿佛很早之前就知道刘焉会造反。
而这些贤才这么做似乎不单单是为了大汉,还为了刘备
饶是荀彧脑海中都不受控制地浮现两个字,天命。
结合刚刚刘备嘴里提到的持续了一千二百年的科举.
以及传闻中的仙人托梦
心中仅存的几分怀疑彻底打消,荀彧复杂的问道:“大将军,日后会有士族的位置吗?”
“当然。”刘备认真地说道:“天下很大,大得大汉的疆域都显得那么小,为何容不下士族呢?更何况改制并非一蹴而就,眼下但凡是全心全意支持朝堂的士族,朝堂就不会弃之如敝履。”
这番话并非是虚词,持续了一千二百年的科举不是一诞生,就替代了原本的选官制度。
是经历隋唐两朝才最终确定下来,据甄德所言进士科在唐初仅是常科的一种,直到宋代进士科才成唯一科目。
他和贾诩商量后,准备效仿唐初,将明经科设为对武勋和士族的绿灯。而进士科,则是留给寒素的上升通道。
等到寒素的比例渐渐上来,明经科也会像唐代那般渐渐地被取缔,这是大势所趋,并非人力所能扭转。
他相信凭借荀彧的智慧不难看出其中的道理。
将心中大致想法告知荀彧后,刘备问道:“不知这个答案文若可还满意?”
荀彧叹了口气,挤出了个微笑,“自然。”
刘备露出了同样的笑容,他知道荀彧算是被自己说服了。
只是这回
刘备缓缓地摇晃茶盏里的茶水,思绪已经飘向了远处。
这回实在是为难敬达了啊。
随后刘备和荀彧离开了太常府,回到大将军府后,刘备屁股还没坐热,就收到了辽东来报。
“公孙伯圭.大破公孙度.”
他心底涌现一抹喜悦,哈哈哈,好好好,兄长大获全胜,我这就进宫为兄长邀功!
太常府考校一事,不到一日的功夫就传遍了整个长安。
一众士族就像是霜打的茄子低下了高傲的脑袋,他们眉头拧成了麻绳,忧心忡忡地说道:“坏了,我等士族竟输给了寒素,更坏的是日后.日后我等要跟寒素相争,这该如何是好如何是好?”
“兄台莫慌。”
“哦?来君可有妙计?”
来敏安抚道:“贾文和手眼通天,但此事事关重大,并非贾文和一人能够决定。待我宴请朝中同僚,明日朝会时,出言驳斥贾文和,或许还有转机。”
“有劳来君了。”
翌日
百官们一如既往参加朝会,其中士族出身的高官们达成了一致战线,推举中散大夫伏完代为喉舌。
然而事态的发展往往超乎意料。
伏完正准备抢夺先机痛批贾诩时,作为最终拍板的刘备竟快人一步,率先冲着摄政王、皇太弟刘协说道:“殿下,护乌桓校尉公孙伯圭讨灭叛贼,平定辽东,战功赫赫,臣以为理应升迁。”
按常理来说公孙瓒的升迁事宜应该是板上钉钉,昨日刘备二话不说直接赶赴宫,一进寝宫就见刘辩身着盛装等候多时,还不等刘备开口刘辩就激动地将公孙瓒的封赏给说了出来,询问刘备有没有不妥后,便当场下令拟诏。
可以说今日朝会不过是走个过场,刘协点点头就能完事。
刘备看着眼睛发亮的刘协总觉得有些不妙,协儿该不会犯轴吧?
下一刻随着刘协的开口,证明了刘备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
只见刘协起身慷慨道:“公孙校尉勇武非凡,平定辽东更是大功一件。要我.呃,要孤看封什么乡侯,怎么都得是县”
咯噔。
刘协的话语卡在了喉咙,他心底一沉,面色骤然发白,手下意识的摸向屁股,他总觉得屁股有些发疼.
奇了怪了,我也没挨皇叔的鞋履啊,为何莫名的有些害怕.
猛然间刘协想到了很重要的一点,他偷偷瞄了眼刘备,果不其然刘备的脸色变得很难看,眼神更是变得锐利起来。
刘协给刘备使了眼色,皇叔啊,我听闻公孙伯圭是你拜把子大哥,也是我的叔父。皇兄坐在皇位上的时候扣扣嗖嗖,论到我了,我大方点还有问题吗?
刘备就像是没有看到刘协的暗示,依旧满脸的严肃。
碍于鞋履的威慑,刘协只好作罢,他改口道:“咳咳,那还是乡侯,封平虏将军吧”
见刘备神情渐渐缓和,鞋履威胁解除后,刘协长舒了口气。
刘备并不是没能看出刘协的暗示,但朝令夕改实属大忌,这种苗头刚一浮现就应该掐灭。
随着刘协话语的坠地,百官纷纷称赞,没有人出言反对。
不过伏完等一众士族出身的官员面色皆是一沉,对于他们而言公孙瓒的大名如雷贯耳。公孙瓒本是庶子,在宗族内得不到重视,连求学都是靠着其岳丈的资助,对士族可是恨得咬牙切齿。
一个贾诩就让人难以应对,再来个公孙瓒不是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