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着楚昊一副惨遭英语暴打的苦逼样,萧淑曼不禁大受震撼。
好家伙,26个英语字母,硬是说成了24个!!
可见英语基础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基本是一塌糊涂了。
83年全国正式将英语100分,计入总分,取代了之前几年英语总分仅仅只有几十分的规定。
作为曾经第一批参加高考的大学生,萧淑曼很清楚绝大多数农村乡镇的学生,几乎从没有接受过英语的系统教学。
年纪大一些插队下乡的城里人,或许早些学过一些,有过一定基础。
可那些农村出来的子弟,根本没有那个条件,初高中即便有开设的英语课,也不是很重视,还是以语文数学为主,远没有几十年后全民学习英语的热潮。
在这种条件下,不少人高考英语成绩,可谓是惨不忍睹,全靠考场上求爷爷告奶奶,360度转铅笔一顿瞎蒙和胡猜。
好在刚放开高考的那几年,考虑到很多人身在农村山沟里,高考难度远没有后世那么恐怖,很多题基本逃不出课本之外。
但凡脑袋瓜子聪明灵光一些,再刻苦用心一点,都能记在心里考上大学。
萧淑曼就是这么过来的,高考前她正在农村插队,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后,每日白天忙着去生产队里上工,晚上就着油灯看书。
整个村里一共十几个女知青,最后只有她一个人考上大学,得以回到城里。
后来跟其他姐妹写信,才知道有熬不住嫁给当地庄稼汉的,有嫁给附近驻地干部的,算是一辈子拴在了农村里。
萧淑曼每每想起,都会暗暗庆幸自己那时用功刻苦,不然莫说回城上大学了,就是大二的时候到法国留学,那也是想都不敢想的。
感同身受之下,她忍不住有些同情起了楚昊,这几年她在大学任教,着实也碰过不少苦苦入不了外语大门的农村学生。
有些是年纪大了,初学英语难免吃力得很。
有些是过于轻视帝国主义散发着腐朽气息的语言,一开始基础打得不扎实,很快赶不上了越来越快的学习进度。
80年代的大学课程,跟这个国家一样面临着百废待兴,哪怕在大学里也是一样。
编纂教材的教授,和上课的大学老师们,恨不得将所有他们知道的知识,想法设法灌输到学生们的脑子里,早日让他们成为这个国家的栋梁之才。
在这种学习节奏下,如果不能紧紧跟着老师的教学节奏,很容易就掉下队来。
到时候补课留级都是小事,辅导员专业老师也会挨个找你谈话,认为你思想觉悟出了问题,不然怎么擅自脱离了大队伍,全班批斗自是少不了的。
若是脾气犟一些,跟老师红着脸杠起来,闹出一些教学事故来,休学退学的处分也是偶有发生。
这种处分会写在个人档案里,跟随你一辈子,哪怕后面顺利毕业,在分配单位上,也会明显吃亏受制。
楚昊近乎哭诉的抱怨,萧淑曼自然是非常理解的。
这不仅是一个进步青年对于自己落后他人的深深自责,而且事关未来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