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在这鹅湖书院读书且身上穿着的是科考班灰白色院服的人,那就没有菜鸟,读书不行的可都去穿那蓝色的技工班服了,这小子一听老头儿这么问,那他那爱显摆的心就上来了,用手绢抹了一把嘴便开始了他的表演。“要说浮梁富庶,那也是在夏大人来之后的事情。三年,不过三年之前此地还是个不毛之地,百姓穷困,虽有制陶,但却贫瘠。自从这夏大人来了之后,他便引那开源之法,兴办工坊、集思广益,他上课时说,一地若想发展改变贫困,那便要有一进一出之门。”
“哦?何为一进一出呢?”鸿宝帝立刻化身最佳捧哏:“可否细细说来?”
“这进,便是要让外头的信息走进来,这出便是要让这里的货物走出去。而且要利用好自身的先发优势,将外头需要什么我们便生产什么转变为我们生产什么外头便需要什么。”那孩子讲得是摇头晃脑:“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夏大人所说的创新。”
“创新?那何为创新呢?”
要换成别人,鸿宝帝那可是懒得听这么多废话的,可一个半大小子摇头晃脑做大人模样时却是极招人喜欢的,他一老头儿听个孩子这样絮叨那也是蛮有意思的。
“这个简单,便是不断推出新东西。比如老人家您看那窗户,以往我们用窗户纸,屋内即便是大晴天也像是蒙上了一层雾气,但如今我们用的是玻璃,窗明几净便成了家常便饭,而这玻璃不光能透光还能保暖,即便是冬日也可以抵御严寒和风霜。还有那水泥之物,更是使得修桥铺路盖房变得简单,一栋房子原本数月,但自从有了水泥与砖石之后,不出几日便能成型。还有钢铁、农药等等,那都是创新之物,涵盖衣食住行,您可发现这浮梁周边的庄稼长势极好?”
唉?这么一说鸿宝帝还真的想了起来,他一路走来就是见到以浮梁为中心的这么一圈,不管是蔬菜还是粮食都长势喜人,他一开始还以为是水土问题,可若比肥沃京畿周遭可比这里肥沃,但庄稼长得就不如这里的好。
“那是为何?”
“夏大人说这是因为药与肥,他说这庄稼与人一样也是要吃药的,生了虫要吃药、得了病也要吃药,光土地肥沃支撑不起那大片的庄稼,还需要给他们喂药,于是便有了农药。这给地里打了药之后,虫不吃了,叶不黄了,收成自然便上去了。收成上去了,余粮便能用来喂鸡喂鸭养猪养牛,这才便有了我们碗中的鸡鸭鱼肉。”
“嗯,有道理。”鸿宝帝连连点头:“倒是新鲜东西。”
“这自古以来唯商贾最精,他们最知道该如何赚钱,商贾多了,信息便流通了,信息流通了,这里的货物就好安排生产,而生产的东西又从他们手中流出去,这边是夏大人所说的良性循环,才能更好的拉动内需。”
这一个接着一个的新词把鸿宝帝弄得是一愣一愣的,什么创新什么良性循环什么拉动内需,他不懂就一个一个的问,圣人都说不耻下问嘛,他也没觉得有什么。
而这会儿周围那些学生大多也都吃完了,见到这里有好玩的便围拢了上来,原本是一个人给鸿宝帝上课,如今变成了七嘴八舌畅抒己见。
这说了一大圈,倒也着实为鸿宝帝解释了他这几日的疑惑,原来一切的问题都在那个“内需”上呢,看来自己虽然已经老了,但该学的东西是一个都逃不掉呢……
一顿饭下来,鸿宝帝不光是吃饱了还学了个饱,在告别时他甚至都有些依依不舍,因为这些思维活络的孩子那可就是大魏的未来,是他鸿宝帝的子民。他也终于能看见一批一开口不是那之乎者也风雪月的少年郎了。
从他们嘴里蹦出来的词一个赛一个的新鲜,什么“生产力”什么“劳动效率”什么“创新”什么“供需关系”,士农工商好像就没有他们不懂的,七嘴八舌之间提出问题还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先不管他们说的对不对,能不能实现,但至少孩子们是脚踏实地的在琢磨在思考,这是极好的,真的是极好的。
现在再回头想想那些世家书院里教出来的东西……
哼,恶臭不堪,张嘴便是虚头巴脑的大义、教化,落不到实处、解决不了问题,最后却都成了那争名夺利之人。
而走出书院的鸿宝帝又拿出了怀中的《少年中国说》通读一遍,这才将这本册子里的东西理解了个透彻。
想到这里,他倒是对那些所谓“创新”的东西产生了兴趣,打算去看看……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