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四四章何为快何为慢
与吴昊交流的这位倭国专家,当着吴昊的面,感慨道:
“华夏人真的是太厉害了,模仿的能力太强了,很多时候,就如同在赛场上一样,我们在前面跑,你们在后面追,你们追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越来越担心被你们追上。
没有办法,为了不被赶上,只好不断的研究,不断的创新。为了研究和创新,不得不加大投入,加大投入的结果,就是提高产品价格,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残酷的竞争中,保持自己微弱的优势,才能让自己生存下来。
这也是我们必须专注、必须创新研究、必须精益求精的原因——都是被你们追的。”这位专家说这些话的时候,吴昊并没有看到他所表现出来的危机感。
吴昊心里明白,对方表面上似乎是表扬华夏,但还是让自己有一种被打脸的感觉。
吴昊不傻,从对方的这番话里,听出来了,表面上说起来在表扬,说华夏人的适应能力很强,而实际上是在批评,批评我们不懂得专注和创新,只会山寨,抄袭。
对方嘴上这么说,可实际上,人家才不会担心呢,不会担心我们技术水平和能力超过他们——因为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儿。华夏有句古话说的好,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更何况我们失之千里?
从华夏出来的吴昊当然明白,国内企业的生产科技,众多核心技术和设备都来自倭国,并且无法替代。国民生活方方面面也都充斥着倭国技术与产品,即使国货产品里面的核心技术也依然是倭国提供,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无法替代的。
就算最为牛叉的五G企业,不也是被人家掐了脖子吗?
说起来,华夏积贫积弱几百年,可能连自身的基本状况都没有搞清楚,就算取得了一点点成绩,那也算不上什么呀。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正是因为如此,吴昊自己做企业,从炼油厂,到汽车厂,还有码头等等,越来越倾向实业,而且注意培养自己的产品和品牌,而不是钻进了钱眼儿。
对吴昊来说,赚钱只是经营的结果,而不是经营的目标。
那位倭国的专家指出,华夏的企业家与倭国的企业家,对于技术的理解,同样有差别的。
吴昊对专家的这种说法,无法不认同。
因为他在当领导的时候,就遇到过这样一件事儿,那是一家地级城市里的明星企业,老板愿意花五百万买了一台倭国的先进设备,不过,为了掌握这台先进的设备,需要花三十万培训一批技师。
但老板认为没有这个必要,(其实是却舍不得花这三十万),以至于被不懂操作的人把机器搞坏,只有再花四十万去修。
这样的例子在华夏比比皆是。
随便举一个例子,就说身边的事儿吧。在华夏,很多有钱的人背的相机一个比一个高档,你二万,我五万……但仔细一看,他们使用的全是傻瓜模式。
说起来,买相机容易,因为咱“不差钱”,但舍不得花时间去学习,去研究——这可能
就是习惯吧。
倭国人跟华夏人在这方面,还真的有很大的区别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倭国人买设备,还是非常能算计的,可不是随便就下手,用精打细算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很少花大头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