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陈季同,冯承乾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因为这是他来到这个时代,见到的第一张与自己相似的面孔。 只是,冯承乾并不了解陈季同。 他只知道,陈季同是很有名的外交官,精通英语、法语、德语与拉丁语,是李鸿章手下的大红人。只是此人生性放荡不羁,娶了一个法国女人,闹出过婚外情,还因为债务问题而官司缠身。 以后来的标准衡量,陈季同算不上优秀的外交官,也许连及格都达不到。 虽然俾斯麦在场,但是见面后,陈季同说的是汉语。 “久仰伯爵大名,正是闻名不如见面。” “参赞客气了,区区小名不足挂齿。” 陈季同笑了笑,改用德语说道:“伯爵可是来自大清,还是……” “参赞误会了,我与大清没有半点关系。”冯承乾也笑了笑,他这番话是说给一旁的俾斯麦听的。“虽然早就想去大清看看,但是一直没有机会。参赞此次前来,是否与采购战舰的事情有关?” “陈参赞就是为此事而来。” “这么说,大清首辅李大人对此很有兴趣?” “李大人的意思是,如果价格公道,大清还会订购几艘战舰,只是相关事宜要在谈判协商之后才能做出决定。” 俾斯麦与冯承乾一唱一合,让陈季同有点尴尬。 冯承乾笑了笑,对陈季同说道:“价格都好说,鄙人不才,只负责帝国海军建设,有些事情还是能帮上忙。” “李大人的意思是,如果有机会,想请伯爵前去面谈。” “面谈?”冯承乾的眉头跳了几下,没想到李鸿章会邀请他访问大清。 “这也是我请你前来的原因。”俾斯麦接过话题,说道,“伯爵负责帝国海军建设,自然得在出售战舰的事情上费点功夫。如果可以的话,就去大清一趟吧。如能促成此事,必然对帝国大有裨益。” 冯承乾没有开口,他还没有反应过来呢。 “当然,一应花销都由我们承担,伯爵不需操心。” “参赞太客气了,只是此事……” “我会向陛下禀明,相信陛下也不会反对。” 冯承乾看了眼俾斯麦,觉得出访大清有点不妥。为了获得腓特烈三世的信任,冯承乾一直在竭力与大清撇清关系。 “伯爵,你的意思是……” “如果陛下同意,我也很愿意走上一趟。”冯承乾没再多想,笑着说道,“当然,其他的事情还得劳参赞费心了。” 次日,俾斯麦主动向德皇提出,让冯承乾以帝国战争大臣身份访问大清。 腓特烈三世没有反对,只是提到,冯承乾应借此机会说服李鸿章,让大清从帝国采购更多的军火。 此事已定,冯承乾就没再多想,开始着手准备。 按照德皇的授意,冯承乾去大清,除了推销帝国建造的战舰,还要推销其他军火,目的就是让大清花钱从帝国采购军火。 为此,冯承乾就得另有准备。 数日后,冯承乾派施密特去了英国一趟,花重金从马克沁手里买下了一挺机枪,并且订购了十万发枪弹。 按照冯承乾的吩咐,施密特还邀请马克沁来柏林展示他的伟大发明。 虽然已经有人认识到了马克沁机枪的巨大威力,比如英国的剑桥公爵在观看马克沁机枪的射击演示之后就极为震惊,鼓励马克沁继续改进,但是没有人像冯承乾那样,知道马克沁的发明将彻底改变战争面貌,把主宰战场十多个世纪的骑兵送进坟墓,让战争变成士兵的绞肉机。 如此重要的发明,自然不能让英国独占。 当然,还有很多重要的发明,得到了冯承乾的关注。 比如在几个月前,冯承乾就安排人员前往法国,寻找一个叫维埃里的化学家,设法获得无烟**。只是此事较为难办,毕竟德法积怨已久,维埃里不会心甘情愿的把如此重要的发明拱手送给敌国。 出行前,冯承乾专程前往波茨坦皇宫,做了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 看完马克沁机枪的射击演示,腓特烈三世惊讶得半天没有合拢嘴。这挺只需要两个人操作的机枪,在一分钟内打掉了近六百发子弹,而训练最好的士兵,用最好的步枪在一分钟只内最多能打出十发子弹。即便是帝国陆军早已采购的加特林机枪,在一分钟之内也只能打出三百发子弹,而且需要六个人。 “陛下,感觉如何?” “你这东西是哪里得来的?” “去英国访问的时候,我向陛下提到过一个叫马克沁的美国人。” “这就是他发明的机枪?” 冯承乾点了点头,说道:“前几日,我专程让施密特前往英国,花重金买下了这挺由马克沁亲手制作的机枪。” “花了多少钱?” “两万英镑。” 腓特烈三世一惊,随即笑着说道:“这笔钱花得很值,如果能够大批量生产,帝国陆军必将战无不胜。” “只是,这么好的东西,敌人肯定也会拥有。” “这……” “陛下,我安排这次演示,不是想让陛下知道机枪有多么厉害,而是希望陛下能够明白一个道理。” “什么道理?” “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必然引发一场变革,如果能够抓住这次机会,超越老牌帝国将指日可待。” 腓特烈三世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似乎觉得冯承乾的话很有道理。 “陛下,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 “什么机构?” “专门负责帝国的科技工作,对重要的科学技术研究与发明提供国家支持,并且尽量从他国获取先进技术。” “有这个必要?” “非常有必要,能尽早成立就最好不过了。” 腓特烈三世沉思了一阵,说道:“你说得有道理,我们必须重视科学技术。只是单独成立一个部门,肯定会遭到反对,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我这样的认识。为了减少麻烦,你最好利用自己手里的职权。” “陛下的意思是……” “在战争部下设立一个专门负责科学技术的机构,名义上以军事技术为主,具体操作则由你自行决定。”腓特烈三世笑了笑,说道,“如果你觉得这个机构非常重要,可以立即着手组建。” “等有了下文,我再来向陛下禀报。” 两日后,冯承乾在帝国战争部下设立了一个名为“军事科技研发处”的特殊机构。因为暂时没有合适的人选,所以冯承乾直接管理该机构。随后,冯承乾向腓特烈三世汇报了相关情况。 忙完这些事,出访大清的日子也临近了。 一八**年一月十日,冯承乾达上了驶往大清的邮轮,在陈季同的陪同下,以德意志第二帝国战争大臣的身份,对大清进行正式访问。 按照他的安排,提尔皮茨少将也在出访名单之中。 一路上,冯承乾与提尔皮茨感触极多。 沿途停靠的所有港口,几乎都能见到英国皇家海军的战舰,几乎到处都有英国皇家海军的身影。进入印度洋,到达印度附近的时候,这种现象更加突出。即便在国际航道上,也能经常遇到皇家海军的战舰。 在这个时代,英国皇家海军是全世界唯一的全球存在与全球部署海军。 论全球影响力,其他任何国家都望尘莫及。 在漫长的航行途中,冯承乾也与提尔皮茨谈了很多与海军有关的事情,特别是海军在国家战略中的作用。 虽然提尔皮茨还很年轻,远不是冯承乾熟知的那个海军统帅,但是他已有深刻认识,很多方面连冯承乾都刮目相看。比如在提尔皮茨看来,帝国耗费巨资打造舰队,关键不是舰队有多大的影响,而是能否在战争中发挥作用。说得简单一些,舰队的价值只有在作战使用中才能体现出来。 借此机会,冯承乾也从陈季同那里了解到了一些大清的情况。 与冯承乾熟知的历史一样,李鸿章已为大清首辅,而且积极推动洋务运动,提出了“师夷长计以制夷”的策略,派遣留学生前往西方学习,并且从西方采购军火,充实大清的军事力量。 洋务运动能成功吗? 陈季同抱有很大的希望,冯承乾没有给他泼冷水。 历史已经证明,只学其表的洋务运送不会有好下场,李鸿章再厉害,也不过是让大清苟延残喘了数十年罢了。 让冯承乾感兴趣的不是李鸿章,而是一个更有名的人。 只是,此人现在仅有二十二岁,因为有基督教倾向被送出家门,还是香港西医书院的一名学生呢。 至于此人今后能否成就大业,冯承乾也说不准。 原因很简单,历史上大清只向德国采购了“定远”号与“镇远”号,而在冯承乾的影响下很有可能采购更多的战舰,那么六年之后的中日甲午战争的结局就有可能改变,历史也将因此改变。 在是否为大清建造更多战舰的问题上,冯承乾也非常矛盾。 大清的病根在腐朽的政治制度,而不是缺少几艘战舰。也许甲午战争会有不同结局,说不定根本不会有甲午战争,可是大清灭亡的历史肯定不会改变,那么改变历史进程会产生什么影响,就是谁也无法预料的了。 所幸,事在人为。 上一页|返回书目|加入书签|打开书架|返回书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