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那字迹,霸气狂狷,每一撇每一捺都微微上扬,如同张牙舞抓的龙在腾飞。 曹瞒瞪大了眼睛,惊喜叫道:“这是屈原所作的《离骚》?!” 荀彧点了点头:“这是抄写本,上面是武帝的字迹。” “武帝,哪一位武帝?”一共有两位武帝,是谥号光武皇帝的刘秀,还是谥号汉武皇帝的刘彻? “汉武帝。”荀彧抚摸其上文字,看得痴了,《离骚》有许多后人所抄写的版本,错字漏字一堆,唯独这一版珍贵的典籍最全最潦草,这是独一无二的珍贵宝藏! “二百多年前的竹简!”曹瞒惊呼一声,兴奋到热血上头。 对于一位有求学之心的学子而言,再也没有能与历史名人交流更令人激动的事了,太学藏书阁犹如一座沉睡的宝藏库,集合了大汉王朝多少代的积累而形成如今的规格,这里的书目,终其一生都不一定能够阅读完全。 荀彧就像个百事通,总能在各种各样奇妙的地方挖掘到各种曹瞒从未阅读过的书目,比如汉初刘向所编撰的《战国策》,比如司马迁所写的《史记》,甚至于《春秋左氏传》、《公羊传》等都有。 曹瞒的兴奋劲,一直持续到荀彧静下心来看竹简,没人回应他才稍稍退去。 他一个人东看看西看看,东跑跑西跑跑,玩着玩着也就没了意思,凑过来看荀彧在看看写写些什么,其中眼花缭乱的文字令他头昏眼花:“你到底怎么看得进那么多枯涩难懂的字啊?” 难懂的书籍,曹瞒是静不下心来细看的。 荀彧抬头,疑惑问他:“为什么看不进去?你不识字吗?” “我识字,可是那么多字连在一起我就看糊涂了。” 荀彧更加不解了:“为什么会看糊涂?多读几遍就能看懂了,如果实在不会,就记录下来,可以问人。” 曹瞒凑过去一看,只见荀彧手中的空竹简上密密麻麻都是他记录下来的文字。 然后,他围观了荀彧的各种操作,但凡是有路过的先生,住校的大学生都被他腼腆着脸叫住,不好意思地询问疑惑。也许是他长得精致可人,也许是大学部很少出现这样幼嫩的孩童,在这一片求学圣地,人们总能对求学人给予最大的包容,无论他询问谁,都能得到耐心的解答,无往不利。 曹瞒觉得荀彧这小矮子特别厉害,他就像是个广撒网的渔夫,到处捞“鱼”来给他讲解知识。 曹瞒目瞪口呆,一脸学到了的恍然大悟样。 他也跟着荀彧学,蹭蹭去翻阅竹简看,遇上疑惑了,就近去询问人。 某个来藏书阁里看典籍的少年人有幸成为曹瞒第一个试验的目标,他比荀彧更加懂得怎么运用小孩子的优势。 这不,他抓住了少年人的衣摆,在他疑惑低头的时候扬起四十五度小脸,脆生生地询问少年人:“大哥哥,我有地方看不懂,你能帮助我吗?” 那少年人身高八尺,身形伟壮,性格温厚,闻言轻笑一声,蹲下身来为曹瞒解答疑惑。 曹瞒一连问了数个问题,直将少年人的知识储备给榨干才罢休。 少年人惊叹又羞愧:“没想到我来此求学三年,原以为已经读够了圣贤书,没想到至今还不能完全回答一个孩童的疑惑,实在惭愧。” “大哥哥已经很厉害了,谢谢你为我解答,”曹瞒的礼仪一直以来都是曹嵩头疼的地方,入宫一趟倒是将礼仪进退都给学全了,让曹嵩惊喜万分。 少年人展颜微笑,询问曹瞒:“我是山阳郡人刘表,你叫什么名字呀?” 曹瞒笑答道:“谯郡曹吉利。” 藏书阁里的大学生,心性淳朴,求知若渴,这里是最好的学习环境,这里的每一个人,对圣贤书都充满了憧憬与敬重,曹瞒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度过了他的十三岁。见识到这些从天南海北聚集而来的求学者们对圣贤书敬若神明,曹瞒受环境所影响,心中对圣人的学问也升起了敬仰之情。 这一年,曹瞒居住在四面环水的大学部不能出入,通过曹嵩上奏折与刘宏进行通信,没有了旧的小伙伴,他将精力放在了新的小伙伴身上,整日在荀彧的影响下看书学习。 荀彧很高兴多一个人来与他一起学习,每当想要高层书的时候就会喊:“阿瞒,帮我!” 他们两人,在藏书阁里出了名,无论是教员们还是大学生,都知道有那么两个孩子,逢人就问一些刁钻古怪的问题,若是知识基础不足,极有可能被那两小儿问倒。 曹瞒有时候也会与荀彧一起探讨知识,二人也会因为各自的论点不同争吵。 争执不休的时候,他们就拉人来评理,有时候会拉到学生,有时候会拉来先生。 荀彧的父亲荀绲事务繁忙,每当空闲下来的时候都会手把手教导他知识,又要去忙碌的时候,会布置比较难一些的题目,引导荀彧自学。 荀绲见曹瞒向学之心纯粹,教导儿子的时候也会叫上他一起旁听,曹瞒刚开始喜出望外,没多久就蔫巴了。 只因这位做过太傅的大学总长有个让他深恶痛绝的坏毛病,他喜欢布置作业。还尽布置一些让人头大,摸不着头脑的难点! 当初在皇宫学习的时候,荀绲的作业没少害得曹瞒与刘宏熬夜,没想到现在荀绲不教帝王了,奇妙的缘分,又让曹瞒落到了他的手里。 可若是不交作业,就不能跟着他学学问,曹瞒实在舍不得这样好的学习机会,一身学者气的荀绲可是有真本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