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比预想中难
陈凡先去人民文学杂志,王伟一见这人,顿时松了口气:“你小子可算准时了一次,两篇稿子没少吧?”
“之前是有事,您可别再提了,呐,一个字没少。”
陈凡打开文件袋,把两篇稿子专栏稿拿出来:“等会儿我去趟人民文学出版社,跟静一姐谈出版的事,你要不要一起过去?”
“过会儿陪你走一趟,顺便把这两篇稿子给她看下。”
王伟嗯了一声,翻开稿子看了起来,两篇都只看了个开头,确定还是原来的风格就放心了。
有了这两篇稿子,接下来两个月就稳了,那种一到月初就提心吊胆的日子,他反正是过够了。
把稿子合上,王伟掏出香烟递过去:“你这文件袋满满的,里边装什么呢?还有其它内容上刊?”
“一本长篇小说。”
“我看看。”
“有什么好看的,你们杂志还能再给我版面?”
“《最美的青春》也就再连载几期,新书正好可以续上。”
王伟把烟点上,突然意识到不对,猛拍了下脑门:“你小子拿着稿子,该不会是要投你静一姐那边吧?《当代》杂志?”
“陈凡同志,你可别忘了,咱们这儿才是你的娘家,胳膊肘可不能往外拐,赶紧拿来我看看。”
陈凡想了下,就把稿子拿出来:“要看就看吧,顺便给我提提意见,老实说,我还有些担心,这书过不了审。”
王伟讶异,这小子会怕不过审?
就他写的社评,就跟刀子、枪炮一样,也没见他担心过。
接过稿子看了几千字,王伟的眉头就皱了起来,直接跳过后边的内容,翻到第二章、第三章,也只看前边的一两千字。
烦躁地把烟掐了,王伟接着往下翻,每一章都只看一两千字,眉头很快就皱成“川”字。
“你这书,真不好说!”
“内容其实没问题,但里边涉及到的人物、事件就太……”
王伟一时之间,都不知道用什么词语形容:“这事儿我也说不准,上你静一姐那边,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那就走着!”
陈凡把稿子收好,装回文件袋里,俩人这才出门,直奔人民文学出版社,就在朝阳门内大街那边。
街道两边散布着好几条胡同,里边保存着不少大型四合院,梁实秋、章士钊等名人都曾在这边居住过。
人民文学出版社,在礼士胡同。
其实这地方,原来叫“驴市胡同”,就是牲口市场,买卖驴马的,一直到宣统年间,牲口市场才关停了。
后来这边重建,有钱人住了进来,再叫“驴市胡同”就不合适了,就用了谐音梗,改成了礼士胡同。
后世的经典剧《大宅门》就在这里取了不少景,以大宅子众多闻名,陈凡一路过来,看着都眼红,想着有机会再搞一套大的。
王伟对这边很熟悉,轻车熟路找到王静一的办公室,直接就敲门进去:“静一,好久不见了。”
“王哥、小凡,你们俩怎么一起来了?赶紧到这边坐,我给你们泡茶。”王静一热情地把俩人引到旁边的茶几。
陈凡仔细打量了一下,二十多平米的办公室,分成了办公区域和休息区域,装修也都还不错。
想到这儿,陈凡忍不住吐槽:“王哥,看看静一姐的办公室,同样是主编,你心里就没点想法?”
“……”
王伟感觉被捅了一刀,这小子是真损,就不该陪他过来的。
其实也不是杂志社穷,人民文学杂志每期销量都超百万,是杂志期刊的巨头,根本就不差钱。
问题是,没地方去!
人民文学杂志属于作协旗下,不是什么实权单位,在这年头就分不到办公楼,有钱也不好使。
不像人民文学出版社,上头的单位是文化部,直接给批了一栋办公楼,条件比起杂志社,好的不要太多。
“再打趣,你王哥脸都要黑了。”
王静一莞尔,麻利地把茶泡上:“今儿过来,是要谈出版的事儿?稿子都出来了?”
王伟把两篇专栏稿子拿出来:“专栏文章已经出来了,一共两篇,你这边选一篇,九月份发表,收录到书中。”
王静一把稿子拿过来,只看了下标题,拿出其中一篇:“就这篇吧,针对大国,放到第一本书里,分量够重。”
这篇是写苏联的!
“我也是这么想的,目前就两个超级大国,一个大佬美,一个是苏联,第一次出版,就得针对这样有分量的。”王伟赞同道。
“内容就这么定下来了,接下来谈一下印数,出版社这边早就讨论过了,首印 20万册,定在十月一日发售。”
“你们出版社,忒小气!”
王伟掏出香烟,给陈凡递了一根,自己也点上:“《陈凡社评集》的销量都奔着 60万册去了,迟早还得加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