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思科和美洲电信
视察完手机项目组后,竹下雅人拉着郭士纳来到星海半导体会长办公室。
“电话里没怎么听清,来,我们俩聊聊你的美国之行。”
这两个月,青年一直忙碌石油期货交易。
只得将合作收购墨西哥电信公司,以及收购思科股票一事,交给郭士纳处理。
郭士纳也没有辜负竹下雅人的推荐,最终为星海集团争取到大量利益。
代价就是,他这两个月一直在北美出差。
还是昨天听闻星海二代手机出炉,以及会长出关,这才重新坐飞机返回。
“好,那我就先说说合作收购墨西哥电信吧。”
“嗯,请说。”
青年很好奇,想知道郭士纳是如何横插一脚,成为收购墨西哥电信的四方势力之一。
“我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展示公司的财力以及决心。”
“向所有竞争者宣告,星海半导体必须是一份子。”
“卡洛斯等人只能让步,将星海半导体也拉入合作之中。”
郭士纳的方法非常简单,就是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暗示,星海半导体要大手笔砸钱。
为此,甚至直接在旗银行存款50亿美元。
然后表示,这其中的30亿,可以成为合作伙伴的无抵押贷款。
星海半导体的财大气粗,确实震撼住了对墨西哥电信业务虎视眈眈的各路豪强。
它们纷纷拜访郭士纳,都想成为星海半导体在墨西哥的代言人。
如果不是竹下雅人交代过,合作对象最好是卡洛斯。
以他给出的条件,根本不会入选。
听完郭士纳的理由,青年笑着感慨道。
“不愧是你,手段直接犀利,难怪能为公司抢到20%股权。”
墨西哥电信虽然在进行民营化改革,但它的首选目标依旧是本国国民。
所以星海半导体、美国西南贝尔、法国电信、卡洛斯的四方联合体,只能由墨西哥人卡洛斯成为最大股东。
卡洛斯也由此,拥有整个电信公司45%的股权。
星海半导体的20%股权看着不多,但实际上和美国西南贝尔公司持平,同为第二大股东。
星海半导体倒是想拥有更多股权,但实在是做不到。
想要在墨西哥做点什么,除了要看墨西哥政府脸色,也要看美国人脸色。
西南贝尔的股票份额,自然不能太低。
至于法国电信,它在墨西哥确实影响力较小。
但一来法国电信在法国和北非拥有巨大影响力,二来它的股份最少,只有15%。
所以星海半导体的20%股权份额,已经是最佳计算结果。
“主要还是我们公司有钱。”
郭士纳很享受用钱压死竞争对手的方法。
不用动太多脑筋,就可以达成想要的目标。
主打的就是一力降十会。
当然,其实郭士纳的力量,更多是用来恐吓。
四方联合势力的费,甚至比前世还要少一些。
星海半导体的20%股权,最终也只费3.5亿美元。
不过郭士纳并没有骄傲太久。
很快,他就有点担心的问:“我觉得改名美洲电信的新公司,近期很难盈利。”
“会长,这会不会引起股东的不满。”
星海半导体并不是竹下雅人一人独资,为了招收人才,当初只能答应日立、nec、东芝等公司的入股要求。
不过这些公司占比不大,只有25%股份,不足以影响星海半导体的重要决策。
因此青年不在意的摆手道:“放心,它们不会那么短视的。”
“这可是整个墨西哥,唯一的电信运营商,并且还有5年的垄断经营权。”
经历过泡沫时代的洗礼,日本公司确实变得更为短视。
对于科技研发的投入减少,更加重视现金流和公司资产。
但就算再短视,也明白垄断的意义。
美洲电信一事,股东们只会进行庆祝。
如果说入股美洲电信,主要是郭士纳的能力体现。
那么在思科的股权交易上,他就是单纯的躺赢。
有高盛在,郭士纳什么都不用做,只需拿回签约合同。
“这就是和高盛提供的草签合同吗?”
郭士纳主要是负责谈判,具体的合同自然还是要青年本人来。
万一郭士纳突然脑抽,想要坑一把竹下雅人呢。
这种事,美国人经常干。
比较知名的就有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狠狠地坑了索尼几十亿。
后来索尼实在忍不了,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才避免公司不断失血。
郭士纳前世没有,但不保证这一世也能保持。
毕竟星海半导体是日本公司,不是美国的ibm。
“是的,如果会长没意见,可以现在就让飞鸟部长带人过来。”
“行,那我现在就打电话。”
郭士纳心里急,竹下雅人同样如此。
思科的股票太过诱人,现在只要费不到2亿美元,就能买到20%以上股份。
而在10年后,这份股权的价值将超过1000亿。
这种好事,打着灯笼都很难找到。
合同没什么问题,所以短短三天时间。
青年就分别和卡洛斯的四方联合势力,以及代替星海投资收购思科股份的高盛集团完成签约。
是的,思科股权被放在了星海投资。
主要是星海半导体,当下并没有金融业务。
就连墨西哥电信的股权,最后都会移交星海投资。
当然,这也和星海半导体比较穷有关。
星海半导体的晶圆代工业务亏损不断,移动电话业务因承诺也没赚到钱。
至于闪存芯片业务,更是只见投入不见回收。
只有灾害应急收音机,以及鼠标、键盘等电脑硬件,发了一点小财。
但这些钱,远不够星海半导体开销。
所以郭士纳此次前往北美,更多的是以星海集团副社长身份,而不是星海半导体社长身份。
的钱,也都是由星海投资进行提供。
除了穷之外,也有项目方向的考虑。
星海半导体需要专注于主营业务,就算投资再赚钱,也和公司发展无关。
如果过于投入,对公司的发展反而有害。
这方面,东芝就做了不好的典型。
因为泡沫时代沉迷投资,科技投入逐渐变少,公司的创新能力也越来越低。
舛冈富士雄的悲惨遭遇,就是经费投入减少的一个缩影。
后来这家曾经的日本之光,竟然变成了日本最大的僵尸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