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不从猛虎食,暮不从野雀栖。野雀安无巢,游子为谁骄?”
他缓缓将这段传承千年的中文诗句,翻译为了英语,讲述给这位美国的老先生听。
“这是汉乐府的《猛虎行》。”
第38章
《猛虎行》作为一首赞美游子不屈服于猛虎、不同流于雀鸟的警世诗,借诗借曲,抒发了冯元庆对战争的悲戚思考。
时值战火纷飞,遗音雅社远在清泠湖,也能清楚知道前线发生的一切。
日军的残忍,令这片安宁祥和的大地染上血色。
更让他们愤慨的,是那些卑躬屈膝的伪军、汉奸助纣为虐,将本该杀敌的尖刀刺向同胞的心脏。
冯元庆倾尽一腔怒火,在首演前夕,谱写出了最适合编钟的《猛虎行》旋律。
他手持钟槌,斥责恃强凌弱的日军如猛虎,讽刺奴颜媚骨的汉奸如雀鸟。
他也在用低沉深邃的钟声,歌颂着那些挺直脊梁的人们,为了守护脚下土地,为了心中秉承的信念,拿起武器,奔赴战场。
这些人们,成为了战士,也成了背井离乡的游子。
日军、伪军、汉奸为他们敞开大门,许诺他们荣华富贵,承诺他们安稳生活,只要他们背叛自己的同胞就能获得嘉奖。
然而,他们绝不妥协,绝不加入这些混蛋的队伍为祸一方。
即使拿上枪,枪口永远指向满是敌人的前方。
那些背负着胜利期望的游子,不一定学过读书认字,不一定知道诗词歌赋。
但他们的脚步、他们的目光、他们的言语,无一不在奔走急呼——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钟应了解关于《猛虎行》曲谱的一切。
每每念诵这首简单的诗句,心中都会掀起难以克制的波澜。
然而此时,他面对的仅仅是一位友善的美国老人。
他便笑着简单解释道:“这首诗歌颂着远在他乡的游子,保持高洁的品格,秉承最初的信念,不向强权屈服,也不向无耻之徒妥协。”
那位白发蓝眼的老人,听到这样坚定的理论,受教般的点点头。
“漂泊在外的人,确实应当坚定自己的原则。”
他微微眯起,笑道:“难怪我听这首乐曲,音调深沉,配合着青铜钟的独特回响,更像是在奏响一种伟大又肃穆的信念。”
老人的话语,不是单纯称赞这首诗词,而是真的听懂了钟应敲奏的《猛虎行》。
顿时,钟应看他的视线都透着尊敬。
“您懂得音乐。”
因为懂得,他才不会仗着西方的处事道德,困惑的去问:为什么?
为什么身处困境的人,不学会变通,顺应时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