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崇祯:皇太极可以亲征,朕也可以!
就这样,一些商人的内心已然发生了些许变化。
相比这些小商人们,京城的几家大粮商这会儿却是如坐针毡,一个个差点没哭晕过去。
因为他们看到了大明日报上关于海外运粮的消息,并且这些粮食下个月就要运到大明来了。
这对于他们的打击简直是致命的!
因为他们的粮仓里到现在还储存着五百多万石粮食呢!
这些粮食既有之前就囤积的,还有从夏德武手里买的。
他们本来以为将来一定能大赚一笔,结果没想到还没赚钱,就先掏了一大笔营业税。
现在海外的粮食又要运到大明来了,等这些粮食到了,他们手里的这些粮食还能卖得出去吗?
而且再过两个月,今年的夏粮也要到了,如此一来,肯定会对他们的粮食造成更大的冲击。
眼下亏本已经是注定的了,就是亏多亏少的问题了。
几个大粮商商议之后,最终决定割肉卖粮。
现在市场上的粮价是每石三两银子,他们就降价卖,每石降价两百文钱或者更低。
总之,这些粮食可不能砸在他们手里。
就这样,仅仅一天的时间,整个京城内百姓生活所需的物资价格全部都或多或少地下降了一些。
百姓们纷纷感到新奇不已。
毕竟京城的物价可是好几十年都没有降过价了。
至于那些之前因为担心粮食危机而囤粮的人,现在反而有些懊恼了,因为他们囤的粮食太多了,吃都吃不完。
与此同时,看着锦衣卫传回来的各种消息,朱慈烺会心一笑。
看吧,其实想要控制物价并没有那么难,只要动动脑筋,就能轻松搞定。
“在笑什么呢?笑得这么开心。”
就在这时,一道声音突然在朱慈烺耳边响起。
说话的不是别人,正是坐在他对面的崇祯。
没错,此时此刻,朱慈烺又和崇祯在一起了。
不过,父子俩并不是在坤宁宫,而是在御马监。
崇祯刚刚运动完,此刻正坐在桌边喝茶。
朱慈烺直接将手中的密信递了过去,崇祯大概看了两眼,神色也有些惊讶起来。
其实,关于大明国营商店的事情,他今天早上在大明日报上已经看过了,只是他没有想到仅仅半天的时间,居然会造成如此大的影响。
毕竟,京城的物价高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他之前也曾想过办法稳定物价,但效果都不太好。
可是现在,朱慈烺只是开了一家商铺,居然就成功达到了这个目的,这真是让他感到有些意外。
“不管怎么说,这总归是一件好事,物价下降,受益的是老百姓,这件事情你做得不错。”
崇祯点了点头说道。
接着,他突然话锋一转。
“对了,之前朕跟你说的事情,你考虑得怎么样了?”
朱慈烺笑着问道:
“父皇说的是哪件事?”
崇祯瞪了他一眼,说道:
“不要装傻,你知道朕说的是什么事情。”
朱慈烺摸了摸鼻子,有些犹豫的说道:
“父皇,您可要考虑清楚了,这次的御驾亲征和之前两次不一样,可能要直面建奴的主力大军,会很危险的。”
崇祯冷哼一声,说道:
“怎么?之前不是说皇太极都亲临战场了吗?他能去,朕就不能去?朕难道比他差吗?”
朱慈烺假装思考了一下,然后继续说道:
“如果父皇真想去的话,也不是不可以,不过您得答应儿臣一件事情,那就是去了之后,咱们得约法三章。”
崇祯白了朱慈烺一眼。
“就目前这个局势,朕说话还管用吗?”
朱慈烺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他知道崇祯是在嘲讽他造反的事情。
说实话,他还以为这件事情已经翻篇了呢。
不过紧接着,他还是继续说道:
“第一,到了辽东之后,您绝对不能随便发号施令。”
毕竟到了战场上,皇帝的任何一道命令都有可能会决定一场战争的成败,所以朱慈烺不希望崇祯随便发号施令。
崇祯听后,没有说话,只是冷哼了一声。
朱慈烺没有在意,只当崇祯已经答应了,接着说:
“第二件事情,无论如何您都必须待在城内,绝对不能出城,儿臣可不想您当第二个明英宗。”
崇祯听到这话,差点气吐血,怒斥道:
“你这逆子,竟敢如此嘲讽祖宗!英宗虽然有错,但他毕竟是你的先祖,你怎么这般不孝?”
面对崇祯的斥责,朱慈烺却压根都不在乎。
最终,崇祯虽然生气,但还是点了点头,算是答应了。
朱慈烺继续说道: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等到这次战争结束并且胜利之后,儿臣可能会册封一大堆的爵位,您得做好心理准备。”
崇祯有些无语。
“逆子,你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大明的爵位虽然都是以战功论的,但也不能一场战争就册封一堆爵位吧,这样一来,爵位也太不值钱了。”
崇祯心中虽然有很多不满,但看着朱慈烺认真的样子,他知道这个时候他反对也没用,最后只能答应道:
“朕答应你便是。”
眼看着崇祯答应了自己的约法三章,朱慈烺这才笑着点头道:
“既然这样的话,那么儿臣决定,这次就支持父皇御驾亲征。”
如果还是以前的崇祯,那么这次御驾亲征非但不会给军队带来好处,反而会带来无法预料的灾难。
毕竟以前的崇祯刚愎自用,猜忌心极重,并且不信任任何人,这样的性格注定会在战场上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最终导致战争失败。
虽然现在这些毛病依旧存在,不过却已经不算是什么问题了。
因为真正在幕后操纵一切的根本不是崇祯这个皇帝,而是身为太子的朱慈烺。
崇祯在战场上的作用就相当于一个可以振奋士气的吉祥物罢了!
从这点来说,崇祯的存在还是很有必要的。
毕竟只要崇祯往那一站,所有的将士都会知道大明皇帝就在后面看着他们,到时候哪个士兵还敢不卖命?
到时候这场战争获胜的希望也会更大!
而且这次不同于前面两次偷偷摸摸出城,这次一定要昭告天下,让大明所有人都知道,崇祯要御驾亲征,和建奴决一死战!
不过这样的举动可能会引发大臣们的强烈反对。
毕竟之前的两次御驾亲征,都算是在大明的国土范围内,而且都没遇到什么危险。
但这次可是要亲临战场和建奴作战,文武百官们肯定会强烈反对的,因为这种事情很容易让他们联想到土木堡之变。
毕竟在他们看来,如果这个时候皇帝真的被建奴抓走了,那这大明可是真的要完了。
所以怎么劝住这些大臣们,也就成了接下来要做的事情。
而且现在不同以往了,该杀的人朱慈烺都已经杀完了。
朝中不说都是忠臣良将,也都是一些能办实事的人,总不能人家反对皇帝亲征,朱慈烺就把他们都杀掉吧?
这也太残暴了!
不过这件事情暂时得缓两天,毕竟大明水师那边暂时还没有消息传来。
对此,朱慈烺并不着急,他对于自己的岳父大人还是很有信心的。
而且他也知道,海上的战争和陆地的战争是完全不一样的。
不是说两支军队拼在一起打一架就完事了。
海上的天气变化莫测,海域又十分广阔,这其中涉及到的因素很多,他不太懂,所以他也不会去随意指点,完全交由郑芝龙和黄蜚全权指挥。
晚上的时候,东宫又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内阁首辅薛国观。
此时此刻,朱慈烺刚吃完晚饭,正和郑小妹东宫在园里聊天。
听到是薛国观来了,朱慈烺有些不满。
这老家伙,来得真不是时候。
然后拍了拍郑小妹的手说道:
“小妹,你先回去休息吧,本宫去见见这个老家伙。”
郑小妹莞尔一笑。
“那妾身先告退了,殿下忙完正事也早点休息。”
说完,还轻轻挠了一下朱慈烺的手心,随后这才离开了。
朱慈烺心中一阵荡漾,但也只能无奈地摇了摇头,压下心中的邪念,随后整理了一下衣服,这才走向正厅。
而薛国观早就在那里等候多时了,手中还捧着一份奏折。
见到朱慈烺,薛国观赶忙行礼:
“老臣参见太子殿下。”
朱慈烺挥挥手示意他起身,随后问道:
“大晚上的,可是有什么要事?”
薛国观连忙道:
“臣确实有要事要禀报太子殿下。”
说完,薛国观便将手中的奏折呈给了朱慈烺。朱慈烺接过奏折打开一看,发现上面写的是关于盐税和其他各种商税的改革方案。
其中,盐税的改革方案是由他提出来的,剩下的改革方案都是户部尚书和内阁几位大臣商议出来的。
朱慈烺大概查看了一下,还是满意地点了点头。
或许是受到了自己的影响,其他商税的税率也定得比较高,基本上都在百分之二十左右。
看来,内阁也已经猜到了他的心思,索性直接把商税提高到了统一标准。
按照这个标准估计下来的话,以后大明的整体商税绝对超过了四千万两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