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赵匡胤则忽略了那什么油田,只因为仙迹屡次提及宋朝武器、贤才而高兴:“这沈括是个大才,只不知那宋哲宗是朕几世孙,若他也能得见仙迹,应当好好启用这位全才才行!还有那宋神宗,能知晓利用石油制作□□,锐意革新武备,也是个好皇帝。”
赵光义瞥了眼赵匡胤,企图从他脸上找到一丝强颜欢笑的痕迹,不过赵匡胤掩饰得很好,赵光义还是把煞风景的那些话咽了回去,面带附和地微微一点头。
在场的北宋朝臣也精通人情世故,没人敢多提那油田之事,都在赞美沈括与宋神宗、宋哲宗,甚至开始讨论起这两位皇帝的谥号来源……哎呀,这些谥号真是非常创新的谥号呢!
为何独独宋朝反应如此古怪,只因仙迹提到的油田所在之地……让宋朝无比尴尬,毕竟他们连燕云十六州(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等)都摸不着边,更别提新疆了……北宋最西边仅到甘肃兰州、宁夏一线。这“克拉玛依”的名字一听就不在他们大宋国土范围内啊!
而黑龙江也是相同的情况,此时北宋疆域的最北部就只到后世的天津南部、河北中部、山西中部、陕西中部、甘肃东南部一线,更不可能深入辽东,那些地方现在都是辽国国土!
秦汉时期大庆油田虽也不在他们的统治之中,但人家对匈奴仍有反击夺取之力,更别提唐与明,本就纳入了统治,只需进一步绥安边境,这油田便唾手可得!
唯有宋朝,尚且看不到任何希望,与其肖想这两个遥远的油田,不如先做做收复燕云十六州的美梦……因此不管内心如何五味杂陈,也就只能干巴巴地夸夸沈括了。
【有关大庆油田的故事有很多,比如面对困难和恶劣环境,不问吃住、只问钻井在哪里的王进喜,他带着工人在油田上没日没夜打井,只用五天零四个小时就打出一口深井、还不顾腿伤跳进水泥浆池压制井喷,被称为铁人……】
“不问吃住、没日没夜工作……”明洪武,朱元璋十万分地震惊道,“这不是我梦寐以求的臣子吗?咱就说过,咱给的俸禄和休沐日太多了些!容易消磨意志!”
在场的大臣们:“……”
吾命危矣! 【还有中国最帅院士,帅只是他最微不足道的烦恼,刚刚毕业的他,放弃了去外国留学的机会,毅然而然奔赴大庆油田,一生奋斗的目标就是要让我们拜托贫油的帽子,想要为我们多生产更多的石油。他也是我国油田分油开采和化学驱油技术的奠基人。我记得之前看新闻,老爷子87岁了还得人夸风华不减,然后老爷子很严肃地说,请多谈科学。后来才知道,他不喜欢别人夸他帅,现在是老了脾气更好了,以前人家总这样打趣他,他可是要生气的。真是可爱的人。】
【那个年代的人身上总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也正是因为有我们不畏生死不畏困难的先辈,才有我们如今的好日子。就像我小时候,我家这个村子也是贫困县里的贫困村,我们这儿放眼望去几乎都是破破烂烂快要塌掉的土楼,但是这些破烂的土楼里藏着我们的希望——只要走进去,就能看到满墙满墙的奖状。那时候的父辈都是砸锅卖铁供孩子读书,希望下一代能走出大山。
但那个时候因局势问题导致了国家拨给财政倾向减少,万一不幸开战,闽地建设得再好都将成为泡影,所以同为特区,闽地的特区就没有邻居发展得快。另外因地形所限,山川险峻,连贸易成本都极高,所以即便有陈嘉庚先生这样的爱国华侨不予余力修建学校、扶助乡民,gdp依旧是全国倒数的。
从什么时候开始改变的呢?这条路又走了多久呢,好似已经回想不起来了。
身在其中的我因为当时年纪小,已经不太记得这样漫长又润物细无声的变化了,好像有一年开始,不知不觉就从土楼里搬进了新房,等突然意识到的时候再回顾才发现,新的村子和老的村子已经是两个世界了。
那时候才理解到外媒曾对我们报道的那句:“自2015年起,中国投入超800亿美元用于……”的背后是怎样的艰辛。
其实又何止是从2015年开始呢?我们一直都在路上,从开放、先富带动后富的东西协作,哪一步不是扎扎实实在朝富民强兵这个目标迈进呢?一步一个脚印,才终于走到了今天。
闽地从1996年起,与宁夏已经执行东西对口协作十七年了,我还记得工作的第一年,单位里逢年过节采购的员工礼品,都是宁夏特产。
所以这条路,又何止十几年?
劈山修路、重建房屋、新修水利、创办学校、创造一切适用于当地的工作机会与特色产业,那些奋斗在一线的工作者翻山越岭拜访每一家困于贫穷的人家,为他们能过上好日子绞尽脑汁、倾尽心力。
有那样一个人,毕业于全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北师大,还是硕士,却义无反顾回到家乡,她也是那个村子第一位女书记,为村民通电通水通路,带乡民种植砂糖橘创收,自己却牺牲在返乡的洪水中,只有30岁。
还有夫妻二人同样投身在这个事业之中,新婚不久便又回到工作岗位,在拜访贫困户的路上落水牺牲,那时,那位妻子的肚子里还有两个月的孩子。
牺牲时,夫妻俩都不到三十岁。
像他们一样的牺牲在征途中的,还有一千多人。
建国时,我们曾经对全国人民许下共同富裕的宏愿,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都以为这是一句空话,却只有我们当了真,认认真真在践行,几十年的时间、800亿美元的财政还有1800名奋斗在一线的工作者的性命,最终根除了在我们这片土地上横亘了数千年的极端贫困。
读书改变命运这句话,对于本身就在金字塔顶端俯瞰众生的人来说毫无意义,但对于我们这些被华夏和许许多多奋斗在一线的工作者义无反顾从悬崖峭壁边缘拉扯回来的人来说,便是切身体会。
所以我很希望每个在看我直播、还是学生的弟弟妹妹们,都不要荒废自己的青春,不管读不读得出成果,尽力去试一试,这样日后才不会后悔。
哎又扯远了!我这跳跃性思维以前读书的时候就吃过亏,因为老师根本就看不透我的逻辑……可能我就没有这个玩意儿。
我们还是说回石油吧!】
但历朝历代之人,已被先前林菱的一番话震动非常,已经都快忘了石油的事情了,几乎都在喃喃自语:“消除贫困?共同富裕?不可能……不可能……这怎么可能呢!”
贫困,原来是……可以消除吗?
从秦到清,哪个朝代的帝王不苦苦挣扎,没有因民穷而困苦过呢?
先前听林菱说起兵役时得知,后世可有十几亿人口,十几亿人口,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人要吃饭,竟也能消除贫困吗?
那该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
虽不知后世“工作者”是几品,但……牺牲的是一千八百人啊!
秦,嬴政神色严肃地听着这仿佛异想天开的事,后人竟然做到了,共同富裕?有这念头并不稀奇,农家就曾提出“并耕而食”,道家提出“小国寡民”,儒家提出“天下大同”,这些学说之核心,与共同富裕无甚差别,只不过这些理想都没能实现。
而且……后世说的那些脱贫之策也与《管子》提出:“修饥馑,救灾害,振罢露,则国家定”,似乎在隔着两千年的光阴遥相呼应。
但这些都是圣人之梦啊,梦之所以为梦,便是因其浮于空中难以落地,又怎能实现呢?
最让嬴政感到一阵哀意的是——似乎他没有看到法家的身影。
法家真的已经不合时宜了吗? 不!嬴政眼眸重新坚定起来,信赏必罚,以辅礼制,这是大秦根基,后世与大秦不同。
明,永乐朝。
最为缺人才的永乐帝,对待无视他政令杀俘多次的将领都舍不得杀,自己那么大年纪了还得为大明江山、子孙后人征战四方,他简直心疼得心都在抽抽。
“不是一个人两个人,那是一千八百人!”永乐帝真替后世朝廷心疼啊!而且这些都是干吏,不顾生死忠于国家,可不是那些夸夸其谈的无用文人,永乐帝喃喃道:“后世培养出一个能干的官吏又要耗费多少年呢?为了庶民百姓,如此不计代价……”
永乐帝比你不知道最好的大学究竟有多好,也不知何为硕士,但他深知在大明,即便是一个小富之家要供养出一个秀才、一个举人都可能倾家荡产,又何谈“最好”?
“恨不能亲眼所见……”他喃喃自语。
他们因家天下制度与时代局限无法理解,正如当今华夏以外的那些国家一般。
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scriptgtread_xia()/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