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一直渴望知识,奈何,渠道有限。这回……”
说到这,再看着一捆一捆的图书被搬下来,几个帮着搬的孩子们咧着个大嘴,笑的跟大傻子似的。
小江老师突然眼眶有些发热,却仍旧开心的笑道,“这回好了,一下子有了这么多的书,孩子们有的看了!”
第315章希望
听了小江老师的话,季雪和刘厂长鼻子都酸酸的,孩子们学校条件太艰苦了。
一所小学,两排房子,拢共不到十间,老师的办公室和教室都是连在一起的。
要不是操场中央竖着的竹竿,那竹竿上飘扬着的五星红旗。
绝让人想象不到,这竟然是所学校。
学校共有五个年级,不像城里有幼儿园或者托儿所,还有六年级。
这边的孩子,都没有经过幼儿园,大多数到了年纪,就直接就过来上一年级。
有些小的六七岁,大的甚至九岁、十岁才过来,这还是村里去家里给家长做工作,硬是给拉到学校来接受教育的。
不然,大概就只能在家放牛干活,等再大一些就直接出去打工了。
一年级的学生是最多的,有五十多个。
但年级越高,生源越少。
到了五年级,顶多只有二十几个了。
大部分学生,上到三四年级就辍学了。
小江老师说,“这边经济条件差,家长们普遍没什么文化,也没那么多的意识说要培养孩子。
很多家庭养孩子,就为大点能出外打工挣钱。
对于上学,觉得,能认几个字,不当睁眼瞎就成了。
其实,很多孩子都爱学习,想要念书的。可惜,机会很少。”
小江老师自己就是附近村子的,也是村里十几年里,头一个考上师范生的姑娘。
她深知家乡的落后,也一心想要改变现状。
毕业之后,她就申请回到了条件最差的杏花沟小学。
她小时候就在这里上的学。
学校就是这副破败的模样。
等她师范毕业来工作了,学校仍旧这样,一切跟过去没甚差别。
她心里难过极了,一心想要靠知识改变命运,同时也帮更多的穷苦孩子改变命运。
“条件确实差。”季雪神色凝重,问小江老师,“本地村民主要收入来源就是种田吗?”
“嗯。”小江老师道,“农忙在家种田,农闲就出去打工。这里的人都是这样的。”
季雪扭头望了望后山一片苍翠,疑惑的问,“我们来的时候,看后山有片桃林,长的挺好的。我想,山上的土壤应该不错,或许可以再做点别的。”
小江老师笑道,“你们是现在来的,山上还翠着呢,再过几个月,山上的柴草就都砍光了,光秃秃的。
没错,山里土壤的确好,都是沙土,种的红薯又糯又甜。
种的花生个个饱满。
可是,不行啊。
后山离村有点远,这种点东西,才长好就容易被偷了。
就那片桃林,我知道,每年到桃子成熟的时候,主人家就搭个棚子,天天在那看着呢。
就这,都防不住人家偷。
所以,人们都不愿再种了。
再者,就种点田,收点粮食,家里够吃就行。然后,出外打工,外出打工挣的都是现钱,比在家里刨地强。”
“哦。”季雪听了连连点头,“种地不容易。”
这时,货车里的东西,都已经搬了出来。
在一至三年级的门口,搬出来十几张课桌,上头放着捐赠的运动服,图书以及其他学习用具。
还有两张课桌拼了个主席台,上面铺了一块红布。
还有一只大喇叭,上头也绑着块红布。
康校长拿着大喇叭,看各年级学生有班主任带队,在操场上站好队。
等队伍站好,康校长拿着大喇叭,开始「喂喂」了两声,然后,开始说话,“各位杏花沟的老师,同学们,中午好,首先,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我们的……”
康校长用着蹩脚的普通话,说着欢迎词。
然后,请陈县长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