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心中继续点头,是啊,但凡当初何进听自己一言,哪里会让大汉变成如今这般呢。
项羽在已经如此傲慢的情况下,还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名传史册,足以证明他的能力。可就算如此,他依旧因为傲慢而失败。
如果我们很多在能力上本就比不上他的人,却还学习他的傲慢,难道还能有什么未来可言吗?
项羽不暇自哀,而观者哀之,观者哀之而不鉴之,亦使观者而复哀观者矣。【2】
曹操看文章的时候,陆离就在他身边坐着,看完文章之后,曹操直接就能对着作者本人发表观后感:“此文当真字字珠玑,惜何大将军未见。”
这话一说,陆离立刻意识到对方联想者是谁了,毕竟名字都给出来了,看来曹操对当初何进的操作还真的是耿耿于怀啊。
不过也正常,陆离现在都想不明白人是怎么能够飘到何进那个地步的。
只是这文章要是传出去,如曹操一般联想何进的人怕是不多,更多人反而更可能联想到王允。
至于为什么不是董卓,看看文章中带着的规劝、叹息之意,再想想作者是谁,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往董卓身上想的,毕竟谁也不觉得陆侍中会可惜董卓因为傲慢没能成功。
曹操联想完了何进,又忍不住想到了曾经与自己同在何进那里效力过的袁绍:“这文章要是被本初看到,怕是要生气的。”
事实上不只是曹操这么想,陆离本人对于袁绍可能有的破防也是有所预测的。
这又怎么不算是一种大家都很“看好你”,你也确实“很争气”呢。
要不怎么说距离产生美呢,有些人你跟他隔远了,消了几分恼怒,还不免觉得对方怪有趣的。
忽略袁绍看到后可能会有的情况,陆离看着联想完了何进、联想袁绍的曹操,难得体贴的没在这个时候给对方泼冷水,告诉他灵感虽然来自于别人,但写出来之后是想要专门劝一劝你的。
事实上陆离都在想,要不要每当对方出征前,都拿来让对方“温故而知新”一下。
文章传出去之后,可能会被很多人联想,但已经死去的王司徒无法开棺破防,还好好活却没有多少人联想到他身上的袁本初,本来只是怀着一份好奇,想要通过文章看看能不能看出来如今陆离是个什么状态。
结果看了没两眼就真的直接破防了!
个状态就是好奇瞅瞅、一脸沉默、越看越气,直接破大防……
有些时候人就是这样的,但凡你跟谁有矛盾,那人跟其他人说句话,哪怕你根本不清楚两人到底在说什么,都会先怀疑对方是在跟别人蛐蛐自己。
袁绍的部分下属都没有搞清楚对方的破防点,反而压根不在这里的曹操与陆离早早猜到了,这怎么不算是一种特别的“心有灵犀”呢。
在许多人都在讨论陆离的文章时,陆离却在关注准备前来兖州投奔儿子的曹嵩。
第85章 改变
有关曹嵩之死到底谁是凶手,就连史书上都没有一个可以被大众认可的定论。
因为几家史书说法都不一致,甚至在《后汉书》中,在不同人的传记中对于这件事的描述都不一样。
有的说就是陶谦派人杀的人,也有人说是陶谦的下属贪图钱财、自作主张。
而抛开史书记载,有些阴谋论的,甚至会怀疑是不是曹操自己派人杀的,就是为了师出有名。
陆离没有详细了解过这段历史,但他在徐州彭城居住过,还真切接触过陶谦。
根据他对徐州情况以及陶谦的了解,差不多也是两种可能,要么是下属谋财害命,要么是陶谦本人因为跟曹操之间的嫌隙借此报复。
他们两个之间是真有前怨在的,袁绍跟公孙瓒交手的时候,陶谦受公孙瓒邀请还出过手,只不过被当时在东郡帮着袁绍看护后方的曹操与袁绍一同击退了。
而陆离在徐州待了一年,后面却跑到曹操这边来,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给了陶谦一个没脸。
不过这两种可能相比较起来,后者其实可能性相对较小。
倒不是什么祸不及家人的道德公义,而是不管怎么说,曹嵩好歹也是曾经的三公之一,哪怕这官是买来的,可但凡出仕于先帝时期的官员,还真的没几个能直气壮自己的官位与金钱毫不挂钩。
让一位曾经的三公在路过自己的地盘时死去,哪怕没有来自家属的后续报复,这也不是一件可以轻易被放过去的事情。
尽管现在天下已经可称得上是处处皆不安宁,州与州互相交战,俨然一副乱世已来之象。可实际上大家依旧是以汉臣自称,便是那李傕、郭汜占据长安,也只是总揽朝中大权,而非直接宰了小皇帝自己称帝。
州与州、郡与郡之间的争斗,都要讲究一个汉臣名义上的师出有名,如你作为汉臣越界了,所以你不是一个好汉臣,所以我这个好汉臣要征讨你这个逆臣。
又或者,我这不是为了自己讨伐你,我是为了大汉来讨伐你的。
再如州县之间存在空缺,各方安插名义上也都是让他去做大汉某州、某县的官员,而非自己的家臣。
大汉四百年的威望,压得所有人蠢蠢欲动又不敢动。
其中有不少人,甚至真的是想要通过对于地方的征讨来合力量,以匡扶汉室的。
多少人在观望,多少人在猜测,又有多少参与其中的人自己都不确定。这片大地上即将出现的,会是改朝换代的高祖,还是再续大汉的光武?
很多人都猜不出来。
而如果在这个时候,陶谦自己出手弄死一位曾经的三公,你这还想不想当好汉臣了?
曹操的自信很大程度上也是来源于此,不只是自己成为了一州之主,也因为自己的亲爹是曾经的三公之一。
可对于曹操的自信,陆离与郭嘉一同前来劝说:明公啊,自信很好,可你先别自信了。
郭嘉道:“陶恭祖待康城先生甚厚,然先生之弟子效力于他却多为小吏,有礼贤下士之表象,却多用小人。
小人者,见利忘义之辈也。”
他看了一言陆离:“我与伯安曾亲见其门下之徒对露富之人索要金银,要之不成,便要行凶,后将此事告知陶刺史,虽有惩罚,惩处在外,实罚则无,纵容之态引得其手下之人越发猖狂。”
“我闻曹太公将从琅琊至此,途中不免经过彭城等地,特将此事告知明公,不得不防。”
郭嘉没有明着说我怀疑你有钱的爹路过那里会有危险,但他的意思已经表达的足够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