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娘子一见了她,便兴高采烈地迎了出来。寒暄完,她开门见山,问:“娘子和掌柜的,是灶籍吧?”
崔娘子手上的茶叶罐咕噜一下滚到了地上。
第43章 既要,又要,还要
“王妃说笑了, 民妇和夫君经营云华堂多年,怎么可能是灶籍?我们啊,是商籍。”
崔娘子不动声色地回了一句, 无事人般将茶叶罐捡了起来。
“王妃从小生于应天,想来也知道,云华堂, 是从街边一个小小的摊位起家的。从最初的一个角落,到买下一间小小的铺面, 再到现在盘下好几间铺面, 民妇和夫君,这么多年的心血,都交代在这里头了。说句大胆的, 皇后娘娘未出嫁前, 怕是也从民妇家门前路过过。”
崔娘子依然不急不躁的, 可徐妙容却知道,她急了。
云华堂的发家史,应天府的人基本都知道。哪怕她是个穿来的, 也从丫鬟们的闲谈中知道了大概。崔娘子实在不必赘述。
况且, 前头的话都好好的, 最后一句,却又无端提到了徐妙云。听着, 倒好像是拉人来背书一样。
“你们云华堂, 的确历史悠久,再过些年, 怕是要成老字号了。”
似笑非笑地着回了一句, 她并不多言。
崔娘子却接茬,道:“王妃这话, 真个谬赞了。我们也不过是运气好,赶上好时机罢了。太祖皇帝高瞻远瞩,定下大明律令,民妇和夫君顺势而为,才得以将云华堂的名头打响应天。说起来,一切都是侥幸。”
“外头的机遇固然重要,可你们的努力,也同样重要。”
真情实意地赞了一句,徐妙容话锋一转:“看来你们对太祖皇帝定下的律令,很是满意。”
“我们……”
不满意还能咋地。
崔娘子先是愣了一下,而后迅速反应过来,张口便道:“我们当然是满意的。太祖皇帝英明神武,有斩关夺隘之勇,有运筹帷幄之才,他目光高远,未雨绸缪,定下律令条文,让我们大明子民不再提心吊胆。如今,清平世界,朗朗乾坤,因为有律令,贼人不敢随意出没,因为有律令,外头一切井然有序。我们安居乐业,我们怡然自乐,我们就像,生活在那桃花源里!”
徐妙容:……
陶渊明的桃花源,不是这样的。
不过,她也能理解崔娘子。江山是老朱家的江山,面前站的,是老朱家的儿媳妇。只要人不傻,都不会说实话。
那《大明律》,的确是本好律令。毕竟,当初朱元璋为了完善明代的法律真空,集顶级学霸之力,在唐律的基础上,删删改改,才定下这本律令。
这本律令,行之有效,也在同时代世界法制队伍遥遥领先。可惜,某些律令,只以朱元璋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而有时候,朱元璋的意志坚定如山。
好比户籍一项,他规定,通过行业来定户籍,籍分军、民、匠、灶四种基础户籍。基础户籍以外,又有医籍、商籍、弓兵籍、官籍等等各项名色。户籍祖代承袭,不得跨转。
“若诈冒脱免、避重就轻者、杖八十。”[1]
也就是说,一个人未来要从事的职业在出生前已经定死了,假如你祖辈是从商的,你家祖祖辈辈,就只能从商。若是你中途不从商,偷偷跑去干别的,那你要被问罪。
改换户籍,问罪。
协助改换户籍,问罪。
隐瞒自家成丁人口不附籍,问罪。
不过,社会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后来有的家庭通过分户析产,让后辈去发展别的职业。她记得,朱棣好像也出台新的律令了来着?
眼下暂时顾及不到这些,她问崔娘子:“宁波府今年产盐量不比去年,你家中约莫,也是受了影响的吧?”
崔娘子“腾”地从椅子上站起来了。
“王妃!”
她方寸大乱,正天人交战着,后头院子里,顾兴来一跟头栽了进来,“安王妃,小声些,小声些!”
“放肆,你这莽汉,怎的一声不吭冲了过来?!”
月菱大怒,小丫鬟们早在人冲过来的时候就乖觉地一拥而上把人推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