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一小时,她的身份信息连同所有社交账号,全部被网友扒出来。
一时间,不论是声称与女孩就读同一所学校的同学,还是相隔甚远、素未谋面的陌生网友,纷纷参与了针对女孩轻生原因的激烈讨论。
学业压力、校园霸凌、原生家庭、恋爱、抑郁……所谓的真相更新了一版又一版,始终没个准信。
直到一个名叫“网络显微镜”的营销号,发布了一篇标题为“中学女生轻生始末”的文章。
忽然间,事情有了定论。
文章宣称,女孩本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乖巧文静,之所以忽然做出这样的极端行为,全都是因为看了一本名为《玻璃鱼缸》的绘本。
这篇绘本打着温馨疗愈的标签,实际鼓吹极端思想,很容易给读者,尤其是还没有完善辨别能力的青少年读者造成心理创伤。
而绘本之所以火起来,也是因为一个身患重度抑郁的博主推荐。在此之前,这个博主就经常发布负面情绪严重的内容,甚至有过几次未遂的自杀行为,主页内推荐的影视文学作品,也大都充满消极思想。
不仅如此,女孩在轻生前,还多次给绘本作者的社交账号留言,作者利用未成年人的盲目信任,暗中引导女孩走向极端。就连女孩爬上高楼前,最后一次与人交谈,都还在被作者的极端言论洗脑,就这样失去了求生的机会……
文章一经发布,就被各大营销号疯转,一夜之间火遍网络。
于是,许多看过绘本的读者幡然醒悟,为自己曾经被故事带偏的观点后怕,或是庆幸自己及时清醒,没有像那个可怜的女孩一样被洗脑。
没有看过的网友,则在阅读文章之后,或出于好奇,或带着愤怒,纷纷挤向《玻璃鱼缸》的线上发布网站,在评论区将成段的质疑和怒斥重新粘贴一遍。
也有少量的读者坚持自己的看法,认为绘本本身没有问题,女孩做出这种选择,一定有更复杂的原因。
可没人说得出更复杂的原因是什么,这些话也就没有了可信度,被淹没在更大的声浪中。
编辑在消息最后安慰林余:“作品相关事宜,我们都会解决好的,这段时间,你就先好好休息,情绪不好的话,就别看网上的消息了。”
林余感受了一下,自认为还算平静,便登录了微博。
周令换到了林余身旁的位置,抬了抬手,似乎想要阻拦,但最终只是试探着放在他的后背,见他没有抗拒的意思,便揽住了他的肩膀。
林余还记得上一次打开微博后台的样子。
自从《玻璃鱼缸》火起来以后,他每次登陆,都会收到许多新的留言,有些是新读者过来打招呼,有些是反复读了很多遍的老读者不间断的问好,甚至还有人把他当做树洞,偷偷倾诉生活里的烦恼……
大家都很温柔,赞美时倾尽诚意,倾诉时又会小心克制,担心不好的情绪影响到别人。
透过小小的留言窗,林余第一次意识到,世界上还存在着许许多多和他相似的灵魂。
大家散落在各地,过着不同却又相似的生活,通过一个小小的故事,彼此连接,相互安抚,分担着伤痛,分享着力量。
有一段时间,留言越来越多,编辑担心他回复不过来,会影响创作思路,还提过将账号交给社里的运营团队代理,林余拒绝了。
他从来不觉得这个账号会带来负担。
就在昨天早晨,他还一如既往,特意留出一个小时,一一回复大家的留言。
而现在,他的私信窗口依然塞满新的留言,甚至比过去还要多得多,但内容已截然不同。
质疑,责问,讨要说法,或是林余在心里也读不出来的谩骂……
被置顶的作品宣传下,评论还在不断刷新。
“什么治愈系,就是一个夹带私货的毒绘本!”
“审核是怎么通过的?怎么能让这种有害青少年健康的东西流入市场,有关部门也太不负责任了!”
“这算不算教唆他人轻生啊,要负责任的吧,死者家属需要帮助吗?我可以免费提供咨询,太可怜了……”
“之前火起来的时候我就觉得不对了,看大家都在夸没敢说,画这种的致郁的东西,真的不是心理扭曲吗?”
“……”
文字无声,却又震耳。
林余的手被轻轻握住,才意识到自己一直在用力揉着耳朵。
“别看了,”周令从他手里抽走手机,把他的脸压向自己的胸膛:“都是营销号为了蹭热度在跟风,不用管他们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