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早已没有蒸汽机车,没有汽笛声,可卡卡总觉得这里有着特别的氛围,好像每一位提着行李的旅客上了车,奔向某个特殊的地方,发生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列车员的口哨吹得作响,卡卡已经上了软卧的车厢,她幸运地买到了下铺,且上铺暂时无人。
将行李暂时放好,卡卡已经坐在床边,支起镜头对准窗外。
火车缓缓驶出站台,耳边能听见明显的响动,虽然今天一路舟车劳顿,可此时心情很是兴奋。
她眉眼弯弯,语气带着雀跃:
“火车开啦。”
“向东方红出发——”
第57章
卡卡大学的时候,曾经也和大学的同学一起坐着火车出门。
那时身体也好,又和朋友们在一起,叽叽喳喳的坐一夜硬座也“铁腚”能行,下了火车还能精神抖擞玩一天。
只不过后来为了快速与便捷,自己有了生活费以外的收入后就会选择动车与高铁,如果不是其他交通方式实在无法到达,卡卡很少会选择绿皮火车。
时间长,噪音大,休息不好,人多吵闹,对比高铁动车,这都是火车的缺点。
只是如今坐在软卧下铺,看向窗外逐渐远离哈尔滨市区的景象,卡卡忍不住想起了小时候。
她小时候父母都要工作,寒暑假的时候往往把卡卡丢给两边的老人。
小小的卡卡,跟着爷爷奶奶坐火车去到过北京,跟着姥姥姥爷乘轮船到过大连。
那时候太小,对于旅游与出门只有兴奋与快乐,去到了另一个大城市,去到了首都长见识,去到了天安门升国旗,给毛爷爷献上了花。
仔细回想,如今还能记忆起的东西其实不多,坐火车的时候,爷爷和奶奶轮流抱着她,不准她在车厢里随便走跑。
那年代火车哐当哐当,噪音更大,车厢里各种声音不绝于耳,她仍记得路过德州买的扒鸡,小小的卡卡看着窗外总是不停地问出一个接一个的问题。
“爷爷这里是哪儿啊?”
“奶奶我们什么时候能到北京啊?”
“马上,快了快了。”
“马上是什么时候啊?我们能去长城吗?”
小时候的童言童语卡卡早就不记得,只是长大以后,逢年过节团圆日,老人看着老照片追忆当年,桩桩件件都记得清楚,连带着卡卡才有些依稀的印象。
那时候也在火车上过了夜,可卡卡想了又想,愣是半点想不出小时候是怎么在火车上过夜的。
人怀念过去,倒不如说在怀念回不去的无忧无虑的童年。
卡卡这个软卧车厢,下铺是297元,上铺285元,直到晚上将近七点,火车停在了“尚志”,才又有其他的旅客过来,是在卡卡对面的上铺。
卡卡的晚餐是一桶泡面,在火车上吃的泡面总是格外香,再配上一罐可乐,好快活。
她吃的番茄面,后来上车的旅客是一位大哥,吃的是经典红烧牛肉的口味。
对方听说她要去东方红看看,绞尽一番脑汁。
“东方红,他们那镇上也没什么人,一共才两三个行政村。”
“这以前都是林场,人都在林业局那,职工都得上万,现在不让伐木不行了,年轻的都走了,冬天天寒地冻的,暖气也不行,这地方不适合人生活。”
“亚洲最大的贮木加工厂,知道不,就在东方红。”
大哥一边说话一边摇着头,说的是普通话,但依旧能听出些许口音。
“那大家走了都去哪啊?”卡卡问着。
“害,还能上哪,挣点钱呗,近了的往哈市跑,上沈阳大连去,也有上河北内蒙的,远了的就上南方打工呗。”
“人网上不都说咱这是宁古塔苦寒之地,冬天供暖能保证水龙头能流,管道不冻就是胜利。”
“你上那东方红,镇上没啥人,它归虎林管,但是人基本都在林业局了,先有的火车站林业局才有的镇,853,854离的都不远。”
“唉,要不为了挣点钱,谁愿意背井离乡的,咱们这山好水好空气好,就是冬天冷啊。”
“以前这可是王震将军带人开的铁路,起的名。”
大哥语气中带着一丝与有荣焉的骄傲,也带着落寞后的唏嘘。
第二天清早下车,同车厢的大哥下得更早,他在虎林站下车,此时刚早上四点半,但天已然大亮,卡卡被动静惊醒。
“妹儿我闹铃给整醒是不?”
“马上到虎林,你继续睡吧,东方红终点站,到时候列车员就来叫了。”
卡卡在卧铺上眯着眼睛看大哥蹑手蹑脚地带着行李出去,又关上了车厢门。
她昨晚睡得早,此时已经精神,拉了下车窗的窗帘,外头亮堂堂的,跟大白天已经没什么区别。
虎林这边虽然不是中国最东日出最早的地方,但也相差不远。
卡卡起床收拾了床铺,只剩下最后两站,卧铺基本不会上人了,她洗漱后又一个人坐在了窗边,镜头对着窗外,吃了两个小面包。
虎林之后,便是迎春。
迎着春日,到东方红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