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纪实专题第一期的反响如果好,第二期会在下半年上线。
第二期还有一些地方没有拍到,跟她一起负责拍摄任务的摄影师,是业内资深的摄影大师,拿过无数国际大赛的年度摄影师大奖。
她也拿过好几个比赛的年度摄影师大奖,但没怎么参加国内的摄影比赛,也不喜欢参加活动。
摄影是爱好,是她用来记录世界的手段,仅此而已。
省内没有被拍的城市只剩下四个,鉴于季北过几天要参加高考,元锦选的地方离江城很近,自驾三个小时就能到地方。
在县城的酒店开好房间,元锦拉着季北背上相机,出门找地方吃午饭。
这个县城距离江城不算远,规模不大,经济方面似乎没有受到太多的辐射影响。城内只有一条主街道,两个半条热闹的街道,出了这个圈子,大白天都没什么行人。
随意走了一圈,元锦拍到几张满意的照片,一边找吃饭的地方一边找当地的照相馆。
有些小城市的照相馆里,会有一些比较老的街道照片,需要自己去找出来。
她的记忆城市之所以和别人拍的不一样,是因为每一组照片上的人或者建筑,取景的角度和曝光参数都差不多。
尤其是有人的照片,能找到照片里的人在多年后站在同一个地方拍照,不是谁都有耐心去做这件事。
那些人是城市变化的见证者,也是亲历者。
几分钟后,元锦眼尖地找到一家照相馆,拉着季北进去跟老板说明情况,询问旧照片的事。
每个愿意提供照片的人,她都会支付一定的报酬,翻拍旧照片。
“旧照片倒是有,我给你找找。”照相馆的老板示意他们坐下,自己坐到其中一台电脑前,调出的硬盘上的老照片。
元锦随意一瞥,看到老板的文件夹很有意思,忍不住凑过去。
“以前当学徒时,师父要求自己练,我不知道拍什么就拍街道和刚建成的楼。”老板有点不好意思,“当了三年学徒,拍了上万张小城的街道,每一年都做了编号。”
“拍的很好。”元锦看着文件夹里的照片,真诚夸他,“有些构图非常有想法。”
老板聊兴上来,一年一年的照片翻出来跟她讲什么时候拍,为什么拍。
元锦微笑听他说,不时插一两句跟他分析,当时的构图和光线为什么不行。
聊了一个多小时,她选到了喜欢的照片,老板也帮她找来了照片上的几个人。小地方,出门三步就能遇到熟人,生活的时间越长认识的熟人就越多。
趁着中午下班高峰期已经过去,元锦带上季北和老板找来的人,到老照片中的地点,复拍了几张照片。
全部拍完,老板说什么都要请她吃饭,继续跟她探讨摄影技术。
元锦婉言谢过,给他支付了一定的报酬,带着季北去吃当地的特色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