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午王强约了生产部门的技术骨干现场办公,主要是解决前两天王兴国提出的几个问题,王强早早地来到了办公室。初春时节,只要有点阳光,便觉得心情舒畅。真是应了那句话,给点阳光就会灿烂。
新的生产工艺规划是王兴国会同省食品科学院的几位行业专家一起制订的,目前应该在省内甚至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毕竟槟榔行业的最大市场和加工方面先进的技术能力主要还是在江南省。
生产车间里自动化生产线的原定设计能力是10吨/日,月产量300吨。
经过之前跟李进军多次的认真交流后,一致认为产能太小,甚至不能满足未来几年的发展需要。
于是,王强又反复地做了王兴国的工作,修改了原来的规划方案,同时增加了一条生产线。这一增一扩,产能确实翻番了,日产量提高到两个15吨/日,月产量激增到900吨的规模,总体投入也直接从原来的20万上升到了50万。
但王强知道,这时候增改是明智的,万一哪天因为产能跟不上会直接导致市场萎缩甚至淘汰,现行的产能应该能应付未来五年的需求增长。
新的生产工艺相比较于之前作坊式的生产方式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先进太多了。整个体系简洁明快,突显了机械工作的巨大效力,自动化程度较高,节约了同产量情况下的大量人工,把生产速率提升了上百倍。
而先进的生产方式下,也暴露出一些不足。比如过度依赖自动化装备,维修养护的成本较高,同时要求操作人员的素质也较高。
先前条件下的作坊工人显然不能满足产业工人的要求,所以新招募的生产技术人员都还在紧锣密鼓地组织临岗培训以及与设备之间的磨合。
具体来讲,新工艺优化了作坊生产的全部流程,除了原果的清洁、晾晒还需要辅以人工外,基本实现了自动化。生产步骤也由原来的十几步简化到七个环节,分别是选籽、发制、切籽、去核、点卤、晾片和包装。简单理解的话,就是将干净的槟榔原果成装量地导入自动化装备里,一个生产周期下来,就能够直接得到制成的槟榔成品。
当然,包装环节仍处于半自动化。
一方面,成品在包装前要有质量检验人员进行产品检查,这中间涵及水分残留、配方含量、硬化程度、添加物覆盖程度和颗粒均匀程度等一系列理化指标,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另一方面,产品属于首创,没有成型惯例,甚至没有定装。因此还需要人工拣袋,也就是每个包装里放几颗的问题。
就工艺的先进性而言,无论王强还是王兴国,都还是很有信心的。这个工艺规划的实践成果也标志着整个行业在技术领域的革新和进步。省食科院已经组织申报了省级的科技进步评奖,王兴国作为主创人员之一,也是唯一的企业代表。
可是,什么样的问题会难倒像他这样的实战专家呢。王强思忖着。
“叮铃铃”办公桌上的电话铃响了,时针也即将指向数字9,应该是王兴国打来的。
“喂,王厂长...哦,人员都到位了...好,我马上来。”王强挂断电话,摸了支笔和一个小本子,径直朝生产车间去了。
2
阳光确实不错,照在新式钢构板房的顶脊上,金属板反射出一道道耀眼的光芒,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刚踏入车间门口,王强就被眼前鳞次栉比的现代化装备震撼到了,虽然这并不是他第一次进来。
车间内部的层高将近十米,宽敞明亮,两端安装了平行轨道,有台移动的行吊车正在作业。偌大的筛选机、不锈钢的发制罐和卤制池以及长长的传送皮带,这一切完全颠覆了植根于王强脑海深处几十年的印象和记忆。记忆里那就是简陋的土房、昏暗的灯光、各种竹木制的簸箕、黑黢黢的卤水池以及排排坐的作坊工人。
“王总,这边请。”王兴国迎了上来。“大家都在这了。”
他把王强领到了筛选机前,六个年轻人已经站好,分列两旁,应该是初步遴选出来的技术骨干。
王强两边看了看,除了一个女的,其余的都是二三十岁的青壮伢子,个个目光如炬,英姿勃发。尤其是统一穿上了刚配发的、印有“王爷”标志的工作服,显得非常有朝气,很有仪式感。
“王总好。”大家齐声喊道,同时在王兴国的带领下使劲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