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之后,周朝的吏治被搅成了一滩浑水,这个曾经强极一时的国家也渐渐走向了没落。
李家决意起兵时,李老太爷率先攻入前周皇宫,一把火烧了清正殿。后来是□□皇帝觉着诺大皇宫里有处废墟看起来怪怪的,又使人将这宫殿修缮起来,仍叫清正殿。为的是警示群臣,勿忘初心,勿忘清正之根本。
赵崇裕后来在读到《前周纪事》时着重了解了清正殿的始末,他认为清正殿的立意是好的,但并没有做到严明的约束,以至于后来的官员们忘记了清正殿建立的初衷。他们没有端正自己的心,而是被利益蒙蔽双眼,让那些脏东西污了清明。让原本应该流芳千古的清正殿为此遗臭万年,更让那些真正做出政绩而进入清正殿的官员们也跟着失了清白。
清,清白。正,即正义。
所以赵崇裕选择清正殿,一来肃清污了朝廷清正廉明的毒瘤,二来,还含冤之人公正清白。
众朝臣们昨日被通知,今日朝会改在清正殿举行。有些心思活络的大概明白朝中要有大事发生。
梁州府和江宁府两地发生的事情虽然没有外传,但也没有刻意压制,所以有消息灵通的人已经知道这两地险些生乱。不过及时被陆舟和袁叙白发现了。当时事情传回京城时朝臣们还感叹荀子湛收了两个好弟子,羡慕的不行。
但若深究起这两件事的根本来,一干大臣们方才恍然惊觉,他们竟未能打探到什么有用的消息。便有人窃窃私语起来,怀疑今日之事或许和那两桩事有关。
“你们看紧挨着皇帝宝座下首还留了两个空位,可伏老先生和荀太师都已落座,你们觉得留出的座位是给谁呢?”
“皇后?总不可能是太后吧。”范侍郎说出来自己都不肯相信。
柳御史摇了摇头:“总之今日必有大事发生,伏老先生已经致仕,都被请了来呢。”
范侍郎煞有介事的点点头:“说的也是。荀太师的几个弟子除了在燕州城筹备互市的陆文没回来,余下的三个都已入了京呢。”
说到这儿他又嘬了下嘴,小声问柳御史:“荀太师的几个弟子咱都见过,唯独那个二弟子,哦不,现在是三弟子了,那叫李云璟的,似乎从未在人前出现过呢。柳大人见过么?”
“没有。不过李云璟不入仕,想来也不愿同朝臣们有多少联系吧。”
“我还是觉得挺奇怪的。”范侍郎嘀咕了一句,便不再说话了。
此时坐在靠前位置的刘秉有些如坐针毡。江宁府的事他是听说过的,不过当时他并没有理会。虽然刘家发迹于江宁府,最早也是跑船的,但刘家为了摆脱船工出身跻身士族,很早就脱身漕帮了。
族人们虽在江宁府做生意,大半也都是经营丝绸、粮食等产业。但随着刘家发迹起来,漕帮中倒有不少人依附于刘家,刘家也借着江宁府漕运累积了万贯家财。只不过漕帮那些人早就在当年皇帝清算刘曹两家时散了。
但现在坐在清正殿里,他忽然有些不安起来。尤其是父亲失踪许久,他甚至开始怀疑这件事会不会和父亲有关。
正在刘秉胡思乱想之际,只听张尚庆呼喝一声,一身明黄龙袍的赵崇裕从后殿转了出来,在大殿正中的龙椅上坐下。
别看这皇帝年纪轻,但他素来不苟言笑,尤其是那双墨色的眼,看着你时好像浑身被笼上一层不透风的黑布,让人倍感压力。
刘秉不再分神,忙收敛心思引着群臣叩拜。他似乎感觉皇帝的目光曾在自己身上停留过,那一瞬间的压力罩顶让他心情颇为沉重。
“众卿平身。”赵崇裕的声音一如往常一样无波无澜。他目光在众大臣中掠过,而后冲张尚庆点了点头。
众臣只见张大人冲后殿说了什么,紧跟着便见肃王和肃王妃从后殿转出来,在众大臣或惊诧或了然的目光中坐在了下首两张座椅上。
肃王不在朝中任职,一向闲云野鹤,同朝中大臣也极少来往。自皇帝被接入宫中后,肃王夫妇更如同在京城销声匿迹了一般,很少听到他们的消息。便是宫中宴饮,也都是低调的坐在一旁。
皇帝出身肃王府,这并不是什么秘密。依肃王的品性,在皇帝入宫后自然会断绝和皇帝的往来,以免被人诟病。所以今日肃王夫妇出现在清正殿,又坐在那引人瞩目的位置上,足以让众朝臣们惊诧不已了。
正在朝臣们小声交谈时,威严的声音再次传来:“边关战事,梁州府叛乱,江宁府漕运生事,这三桩事众卿想必已得到消息。”
得到是得到了,只不过得到消息的时候,事情全都解决了。
赵崇裕又道:“眼下战事停歇,叛乱平息,且这么大的事情却并未引起百姓过多的恐慌,最大程度减少了国家的损害,全赖朕之良臣猛将。”
众朝臣自然不会放过拍马屁的机会,忙齐声高喝:“皇帝英明。”
赵崇裕将身子微微前倾,继续道:“你们或许以为这次的事态很快平息是因为形势没那么严峻,抑或是他们侥幸及时阻止了事态蔓延。但朕要说的是,这件事从他们发现苗头至今已有三年多时间,这三年多他们从未放弃过寻找真相,从没有忽视身边发生的任何异常。否则,当辽军的铁蹄踏破雁门关,当梁州府的叛军打过阳平关,当江宁府的船工堵了大兴河,断了京城供给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