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其他人陆续到来。
人到齐后,熊明带着他们做了日常训练后,分成两个小队巡逻。
熊敏带着甄帅和沈行督以及另外三个村民。
几人一边走一边闲聊,提到赶集的事。
“明天就是赶集的日子?”甄帅在书中看出一些对于乡下赶集的描述,很有兴趣。
“是啊,要是有什么想卖或者想换的可以带到集市上去。明天村里的四辆牛车都会出动,村里人可以坐车去县城,占不到位置的就只能走着去了。当然,你们有自行车,可以骑车去。”熊明道。
另一个村民加入他们的话题。
“这是收割稻谷之前的最后一次大集,去的人一定很多,集市上的货物也是最多的。甄知青和沈知青可以多带点钱,说不定能淘到好东西。”
甄帅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
第二天,他和沈行督天没亮就起来,做了几张葱花饼做早餐。
吃完饭,他戴上草帽,背上水壶,牵着棉花糖,沈行督推着自行车,朝村口赶去。
天还没大亮,村口已经有很多人,还有不少人已经出发了。因为从大山村到县城走路得两三个小时,去得太晚占不到好的摊位。
看到甄帅和沈行督,很多村民都主动和他们打招呼。
直播间观众昨天就听主播说今天是赶集的日子,对赶集也有着好奇心,是以都早早地进入直播间,和主播问好的同时,习惯性地先来一波打赏,作为早安的礼物。
甄帅看到,有的村民挑着担子,有的村民推着板车,还有的村民拎着篮子……都装着不少自家要卖或者换的东西,比如自家鸡生的蛋,自己菜园里的蔬菜,自家自留地种的红薯,或者在山上猎到的野鸡……
还有村民带上了孩子,好容易赶一次集,顺便带孩子玩一玩。大人们赶路的同时,有说有笑;孩子们兴奋地蹦蹦跳跳,累了就坐在父母挑着的篓子里或者板车上……对他们来说,赶集是和过年一样的大事。
弯弯曲曲的乡村小路上,人流也弯弯曲曲,各村的村民陆续地汇聚在一起,人越来越多,场面看上去相当壮观。
沈行督骑着自行车,甄帅坐在后座,棉花糖被他牵着,在地上悠哉地步行。
村民们见他们赶集还带着棉花糖,暗自摇头,不理解城里娃是怎么想的。
“哟,这不是钢蛋妈吗?你也去赶集?”
吴国英故意看了一眼甄帅,大声说:“是啊!我去给钢蛋买两个棉花糖!”“两个”这两个字她特意加了重音。
甄帅暗笑,你买得到才怪。
他拍拍沈行督的腰,沈行督加快速度,自行车很快超过很多村民,跑到队伍前面去。
村民们偷偷地看了看吴国英的脸,果然黑了,小声笑起来。
到了县城,太阳刚刚升起没多久。
县城边缘的一大片空地被无数来自各个村庄的村民们占据,只在中间流了几条窄窄的小道供行人来往。卖鸡蛋的,卖自编竹篓的,卖蔬菜的,卖自己做的鞋垫的,卖野果子的,卖山上采的蘑菇的……各种各样的摊位密密麻麻。
来逛大集的不止有村民,还有城里人。他们平常买点什么不是去供销社就是去百货商店,贵的要死不说,可能还需要票,但大集则不同,既便宜,又不需要票,选择还多。对城里人来说,大集日也是他们最期待的。
甄帅觉得好玩,也带了东西来卖。其中有他从沈行督仙境里挑选的很小的苹果,大概有五斤,当做野苹果来卖;有山上采的晒干的蘑菇,三斤左右;还有一只用盐腌了的风干的野鸡。
他先将一个蛇皮袋铺在地上,然后把这些东西整齐地放在蛇皮袋上,和沈行督坐在他们带来的两个小板凳上。
棉花糖知道很多人怕它,乖巧地趴在一旁一动不动。
他们很快迎来第一位客人,是一位看上去很麻利的中年妇女,胳膊上挂着一只不大不小的藤编篮子,里面已经装了一些杂货。
“小兄弟,这只鸡怎么卖?”
甄帅道:“这只鸡有三斤五两重,七角钱一斤。”
中年妇女不满意地撇了撇嘴,“太贵了,快赶上猪肉的价钱了。便宜点。”
“婶子,这只鸡是腌制好的,费了不少盐;又是野鸡,野鸡经常在山上跑,食物丰富,肉质比家养的鸡更好。这个价钱真的不贵。”
中年妇女不吃这一套,“肉质好不好不重要,是不是野鸡我也不在乎,我只知道你这鸡卖得比其他人贵。便宜点我拿走。”
甄帅今天想做一个奸商,坚决摇头,“不行,婶子您再去其他地方转转。”
中年妇女皱着眉,走也不是,留也不是。
这时,又来一位客人,中年男人,十分儒雅,穿着中山装,脚上穿的还是皮鞋。
“小哥,你这些都怎么卖?”
甄帅道:“野苹果一角五一斤,干蘑菇六分钱一斤,野**角钱一斤。”
中年男士还没开口,中年妇女拆台,“小兄弟不厚道啊,刚才还说野鸡是七角钱一斤,怎么这会儿就变成八角钱一斤了?”
甄帅面无表情,“突然间心情不好,所以涨价了。”他本就是玩的,卖不出去没关系,可以留着自己吃。
中年妇女无语。
直播间观众笑得很欢乐。
“主播,你够了,你这样会被打的!”
“主播真是太太太……调皮了!”
中年男人干笑一声,犹豫了一下,“这些我都要了。”贵是有些贵,但这些东西平常不容易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