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郑铭的字,现已全部改成玄之,以跟车晨的曦之对应,无妄是后来改的,其实原本就是玄之来着,后来想起当初看蜀山挺迷三仙姑申无妄、申无咎、申无垢的,所以就改了这个字,但是三个字号都跟车晨的晨字不合,所以还是改回来吧。)
淮安城实际上分为三城,旧城也称淮城是最早建立的。
古代淮城的形成,起源于吴王夫差造邗沟,来往客商在此停驻,逐渐形成市集。到了秦汉之际,此处已形成为一个大邑。元末将军张士诚的部将史文炳镇守淮城时,于旧城一里许另建了新城。新旧二城之间本为运道,皆昔粮船屯集之所,因黄河北徙,运道改为城西,此处逐渐淤塞,多为湖泊之地。明嘉靖年间,倭国海盗猖獗,两次侵扰淮安。
嘉靖三十九年(即1560年)漕运都御史章焕奏准建造,由旧城东北隅接新城东南隅,联贯了新旧二城,这就是联城,俗称夹城。
城墙之西是贯通南北的运河,豪放古拙,朝南远眺,河水滔滔,柳枝摇曳,一派初秋风光尽收眼底。
一千多年的时光过去,淮安城依旧矗立在运河之畔,周围水网环绕,看起来好似东方的威尼斯。
两个现代穿越者没有想到亲眼目睹的淮安城竟然会如此雄伟。而来自于类似古代中世纪的四个随从更是惊叹频频,那个不知道存不存在的游戏世界里,宏伟的城堡或者要塞或许不少,但是如此大规模的城市却很少见,或者说不曾见。
以淮安的人口来论,确实要比中世纪的大国国度还要繁华和庞大。
目测旧城城墙大概高达九米多,也即是明代的三十尺以上,而周长至少有五公里以上。
“原有城门五座。东曰观风,南曰迎远,西曰望云,北曰朝宗,在西门巽关段稍北一些旧有一门曰清风,元兵渡淮时,守臣张虎臣塞之。”
罗岩道“三城共有水关九处,旧城有三处,现在可见的西水关在西门南面,现名为矶心闸,自嘉靖爷年间,运道改由城西,始即其处建响水闸,引运水入城。”
“旧城北水关在此门稍西处,可通小舟。旧有石槽五层,可以下板,以防水患和盗贼。在旧城东南隅的水关叫巽关,天启爷年间知府宋祖舜采士民公议开凿,引了宝带河水入城,后在几十年前堵闭。”
南门直接连着江水,远远看起来分外雄伟还带着江南的婉约。
如此大城,在一省之地也应该是少见的,毕竟淮安城不但乃是淮安府治所在,扼漕运、盐运、河工、榷关、邮驿之机杼,更是人文荟萃之地,仅山阳一县就有进士百余人,论文化经济,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线上的“四大都市”。
这是路上郑铭从罗岩口中得知的。
“可惜淮安被鞑子占了几十年,仅有隆武帝时期被朝廷收回短短一年,后因朝廷无力支援,又被鞑子夺回。”
在罗岩自从经历了这一连串的遭遇之后,对于救命恩人的郑铭车晨可谓是知无不言,明眼人也可以看出他十分想要结交两人。
初来乍到,有个地头蛇帮衬,两人自然也是乐意之至,于是顺水推舟的接受了罗岩的好意。
南边的城墙城垛却是新建成的,还有一部分尚未完工,不少如同蚂蚁一样的工匠仆役在上上下下,使得这城就好像是蚁群进出的蚁巢一样。
“这边是淮安城的南大门,前些年因为战乱被毁了部分,今年才开始重新修筑,估计是突虏怕朝廷再打过来,没有城墙守护,朝廷的水师就可以从运河经城内外的水道长驱直入。”
到了淮安城外,车晨发觉原本在罗岩口中应该千帆百舸的运河门码头显得有些萧条,仅有一些清兵在看守役夫搬运物品,偶有船只顺江而下或是逆流而上,估计是给上下游的清军输送物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