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午时,一场盛大的授爵仪式在长葛城外举行。
之所以会选在城外,是因为郑忽邀请了各乡邑的人前来观礼。
若按照此时的封爵仪式来说,授爵那是在宗庙之内进行的,而且也绝对不可能同时授予这么多人爵位。
根据呈报上来的统计,此次受封的士卒青壮共有六十一,令郑忽惊诧的是,还真有个青壮也不知是踩了狗屎运,还是真有实力,竟然一跃sn,从白身直接升到第sn爵位簪袅,即可在马上加丝带,故名。
郑忽魔改版的二十封爵制,具体的细分大致如下
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公子,十一右公子,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s上造,十七辅国将军,sb将军,十九柱国大将军,二十大司马。
这个改版,剔除了原来二十等爵制中,有秦国特色的爵位。
如,原来的第十、第十一、第十七和第十级爵位,分别为左庶长、右庶长、驷车庶长和大庶长。
这四个爵位都是带有秦国地域特色的,而且在商鞅变法前,这四个爵位,职爵一体,位高权重。
郑忽的作法是,在引入中原地区普遍实行的左右公子制度之后,又兼采历代改版的军功名爵制。
像辅国将军和大将军采汉制。
至于第十九级的关内侯改为柱国大将军则取自创于西魏,盛于隋唐的府兵制中的官职。
第二十级的大司马则是取于古制。
整体而言,郑忽魔改的这版二十等爵制让人感觉偏重于军事,与政事牵涉不大。
更像是专为激励士卒杀敌而作,这在无形中就减少了推行的阻碍。
事实上,在这个阶段,郑忽也没准备立刻学习秦国二十等爵制的爵职一体,而是暂时选择了爵职分离。
军功只在军中推行,与政事无碍!
至于军功中附带的一些特权,例如,第四级不更,可免充更卒,仅限于长葛一地。
当然了,魔改之后的二十等爵制,除了赏赐与原制相同外,计功的方法细分也和原制大致相同。
比如,在战斗中,普通士卒达到三次斩首记录,战后,就要被考核,确认无疑之后才能被授爵。
再如,如果是五人小队一起杀敌,在确保自己这个小队没有逃跑或战死的人之后,斩首一人才能被计入军功。
如果逃一人或者死一人,那么斩一人算赎罪,斩二人才能nn,一人未斩,那就会被定罪。
逃两人逃三人等等依此类推。
至于将官的战功计算,亦是完全按照秦制,即“其战,百夫不得斩首得三十三首以上,盈论,百夫赐爵一级!”
统一军之将的将领,计功标准与秦制略有差别,郑忽的改版为“能攻城围邑斩首三千已上,则盈论野战斩首一千,则盈论吏自百夫及千夫以上至大将尽赏。”
这个标准比秦制低了不少,秦制攻城战要斩千已上,野战要斩二千以上,将领才能nn。
但是考虑到现在战争规模参与战斗的人数并不多,所以才降低了标准。
而这个标准在此时其实已经算是相当高了,要知道郑国千乘之国,有兵力即甲士也不过两万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