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忽在陉邑已经停留了五日,这五日虽然偶有闲暇,但绝大多数的时间,他还是在处理事务。
陉邑城守府在这段时间已经隐隐成为郑国北疆的大本营之类的存在。
郑忽的命令从早到晚源源不断的从城守府中发出。
让戎狄融入诸夏,这不是一件小的事情。
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民族之间的矛盾。
郑忽作为掌舵者,这个道理他比谁都明白。
刀剑可以使戎狄屈服,但不能使其心悦诚服。
戎狄虽然崇拜强者,仰慕强者,愿意追随强者,但关键在于强者也得接纳他们。
不然,反叛是不可避免的。
压迫从来都不是统治的长久之计,只是迫使敌人屈服的手段,屈服之后还须怀之以柔。
简而言之,就是口吐温言,手拿大棒,不听话就打,顺从就赏。
当然了,想要让戎狄和诸夏真正的融合在一起,后宫政策绝对是不二良方。
是以,在这五天里,基本上每天晚上,都会有一场盛大的篝火晚会在陉邑城外举行。
参与者自然是戎狄中的少女,寡妇和郑军及陉邑士卒。
凡是在篝火晚会上被郑军及陉邑士卒领回家的戎狄女性,其家人都会获得迁居内地的待遇,若家中有青壮,则无须考核,即可编入行伍之中,享受和郑军同样的待遇。
这项后宫政策的效果也很明显。
第一天篝火晚会之后,第二天,士卒们就将自家新妇的家人给接到了陉邑城中。
这自然是郑忽授意的。
而且还在草中戎和骊戎二部大肆宣扬。
于是,二戎部族,争相献女,以求进幸!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军中纳戎狄少女的,基本上全是国人,士卿大夫虽然也有到场参加,但多数是看在郑忽的面子上来的,选择的纳女更是极少数。
此时虽是戎夏杂居,但高贵的诸夏士卿还是有些瞧不起戎狄之人的。
纳戎狄少女,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侮辱。
即便是纳戎狄少女的士卿,基本上也是以尝鲜居多。
郑忽对此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听之任之,他原本想纳个戎狄少女作表率的。
后来想想,只能作罢!
他身为郑国世子,诸夏贵胄,一举一动都会引人关注,若是轻纳戎女,一来他不知道自家老爹是何态度,二来极有可能沦为列国笑柄。
此时又不是周襄王时期,纳一二戎女被普遍接受,再加上身份在这摆着,不由得他不谨慎行事。
总之,无论如何,以后宫促融合的策略取得了良好的进展。
毕竟,俗话怎么说来着,当兵去三年,母猪赛貂蝉。
军中都是些正值壮年的糙汉子,离家近一个月,早特么的饥渴难耐了。
甚至在篝火晚会上,有很多看对眼的男女,随便找个地方就开始野合。
这让郑忽看的也是瞠目结舌,要知道,此时虽然打春了不假,但是春后一个多月的时间还是和冬天差不多冷的,民间称之为倒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