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弊主作者:塞外流云
康熙的注意力很快就从漕粮转到了远洋舰队上面来,十二艘千料的快速战舰,每艘火炮四十门,士卒二百人,这已经是一支很强大的水上力量了,仅仅火炮就近五百门,朝廷的那几支水师,根本就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仅仅才二年时间,远洋舰队就开始初具雏形,康熙也是始料不及,心里亦是颇为振奋,看来,再有个三、五年,远洋舰队就完全有能力到海外开疆拓土了,想到当年征台,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又是迁界禁海,又是大造战舰,还费了那么多年,他不仅有些感慨,当年若有老十四这种人才,何须如此耗费国力、心力。
在心里默算了下,康熙才道:“按这个建造速度,目前海军训练则难以跟上,你有何打算?”
对这个问题,胤祯早有想法,他欠身回道:“回皇阿玛,海军不比一般的战兵,甚至比弓手更难训练,无法速成,儿臣初步设想在沿海招募一批年青的水手,在水师中抽调一批熟识水性和操纵帆船的士卒予以弥补。
另外,远洋贸易船队的海船亦不能耽搁,第二批快速风帆战舰出来后,造船厂必须赶造海贸商船,总不能卖了股份不办事。”
康熙自己也卖了一成股份给宗亲皇族,听了这话不由一笑,“人无信不立,远洋贸易船队,朕介时予以格外照顾,不至让他们亏本,亦不会让你失信于天下。”
“谢皇阿玛体恤。”胤祯嘴上谢恩,心里却是暗自腹诽,远洋贸易船队你占了四成干股,不在政策上给予倾斜照顾,可真就没天理了,我是卖了不少股份,可你不也一样卖了股份,当时建议你卖股份,可不仅仅是为了套现,拉你下水才是主要目的。
康熙略略思忖又道:“招募水手的事,你自己处理,抽调水师士卒的事,朕为你操办。”说着他又问道:“海军学院的淘汰比例是否太高了些?一共才四千人,一下就淘汰了近一千。”
胤祯知道康熙真正在乎的是那批被淘汰的宗室子弟,这事他早就想好了说辞,“回皇阿玛,训练海军不容易,淘汰掉经过一年时间辛苦训练出来的海军学员,儿臣心里亦不好过,但是,慈不掌兵,儿臣不得不狠心裁掉他们,一个连游泳都不会的人,怎能成为合格的海军?
海军是要纵横大洋,为国开疆拓土,守护海疆的,没有一支技术娴熟,纪律过硬的海军,岂能胜任?更何况这是海军学院的第一批学员,更须带个好头,儿臣不能够让他们成为海军的害群之马,再说,儿臣也给了他们机会,一年内能够考核合格的,都收回海军。”
见胤祯连害群之马都说了出来,康熙亦不好多言,他亦是几次御驾亲征的,深知统兵要领,更何况老十四亦未把事做绝,还留了一个机会,微微点了点头,他才道:“《南山集》一案,你得抓紧些,跪安吧。”
望着胤祯离去的背影,康熙不由一阵欣慰,在江南两年,老十四又成熟不少,远洋舰队的事情一了,也该把他召会京学习处理朝务了,想到初具雏形的海军,他眉头不由一皱,海军的强大有些出乎他的意料,那什么二级战列舰都还未出,仅仅是这个快速风帆战舰就已经足以横行海上了。
他不由又联想到了太子胤礽,老十四该不会步其后尘吧?一个太子就已经让他伤透了心,费尽了心神,不过,康熙很快又不觉莞尔,海军再强大,也不可能威胁到京城,再说,海军中还有那么多宗室子弟,真要有什么苗头,岂能瞒的过他?
胤祯出了宫却是径直回到自己府邸,康熙虽然催促他抓紧《南山集》一案,但怎样把这些涉案官员拢入袖中,他却一直没想好。这批在押的官员太杂了,有老八一党的,也有太子一党的,中立的也不在少数,如何分化拉拢打压,他得细细思量一下,理出个头绪来。
方苞得知胤祯回府,立即就赶到了书房,见过礼之后,他就说道:“王爷,《南山集》一案在押犯官,方苞已与噶大人、施大人细细筛选了一遍,这是罗列的名单。”说着躬身呈上一份名册。
胤祯接过细细翻看了一下,名册罗列的官员都有详细的介绍,籍贯、出身、官职、履历、有无党派,都一一附随在后。
细细翻看了一遍,胤祯眉头不由皱了起来,除了一个吏部左侍郎王顼龄是二品,其他皆是四、五品的,尤以四品最多。
方苞见胤祯皱眉,欠身说道:“王爷,这些筛选出来的官员,大都品级稍低,眼下即是拉入王爷阵营,短期内,也济不了事,王爷十四党新建,除了张中堂、噶司农、施部堂三人,便再无大员,方苞以为,十四党若欲在朝堂与八党分庭抗礼,重点还在部院大臣。
《南山集》涉案犯官中二品以上者仅有两人,一是礼部侍郎汪灏,此人系八爷一党,另一人则是吏部左侍郎王顼龄,此人颇有文名,在清流中素有威望,与八爷党稍有瓜葛,系八爷党中坚人物王鸿绪之兄长,不过,其人颇为清高,兼之性情孤傲,并不在党系之中,王爷若能将其争取过来,则又可得一大员,有此人为榜样,再争取其他的清流之辈,则易如反掌。”
王顼龄?胤祯对此人印象不深,翻看了一下名册,王顼龄,字颛士,江南华亭人。康熙十五年丙辰科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获一等第六名,授翰林院编修,参纂《明史》,充任日讲起居注官,历迁侍讲,出督四川学政,升侍讲学士、礼部侍郎、吏部侍郎。
原来王顼龄曾参纂《明史》,难怪被牵连到《南山集》一案中来,此人既是进士出身,又能在博学鸿词科获一等第六名,确实是有才。胤祯默想了一下才道:“王家是江南大族,王鸿绪已经罢官,他便是王家的顶梁柱,能清高到哪里去?士林也好,官场也罢,无非就是‘名利’二字,本王都可以给他,不怕他不就范。”
方苞闻言,不由一怔,“利好说,这名,王爷如何给?”
“呵呵,这事皇上今日才御批下来。”胤祯微笑着将京报的事情说了一遍。
方苞听完不由大喜,“王爷奇思妙想,真可谓是物尽其用,有此利器在手,士林清流尽皆纳入掌中。”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