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是和珅这个主审,乾隆也给他撸下来了,不让和珅再继续跟进了。
可这个案子,看似一锤定音再无更改的余地,却在朝野上下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很多人都没有想到乾隆居然这样护着贪渎的李侍尧,在之后的两个月,在李侍尧交了一大笔银子之后,得以从狱中出来,往李家在京中的宅子里养病。
李侍尧从不出门,十分低调,他住的地界也没人过去闹事,但以他的案子为中心的风暴却愈演愈烈,完全没有停止的迹象。
愤慨席卷了朝野上下所有看不惯这等贪渎之风的人,别说是庆桂明亮一系了,在李侍尧出来之后,外界给予的压力连乾隆都有些顶不住了。
李侍尧的事情是个例,但绝不会只有这一例。在这之前,在这之后,都有那些犯了事却不愿意去狱中的人,交了些银钱就免罪了,甚至连惩处都没有,还继续做着他们的官。
对李侍尧案的不满,让所有人的矛头对准了庆桂和明亮。若没有他们,其实李侍尧案也不会这样一锤定案毫无更改的余地。
乾隆是贪图享乐,可众臣还是对乾隆存了些幻想,认为到底还是庆桂与明亮刻意讨好,才让乾隆变成了这样,若处置了庆桂和明亮,他们再盯着皇上身边不再出现这样的人,日后便可以慢慢改变这样的局面了。
天子确实有为所欲为的能力,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但天下悠悠之口,老百姓的口舌,这都是天子皇帝不得不在意的。除非是真的不在意百姓的昏君,那他自然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哪怕是亡国了也不会改变自己。
可乾隆不同。这眼前的盛世,是他勤勤恳恳奋斗了数十年才得来的,年轻壮年的时候那么努力,到了老年看见这样的盛世,他就是想享受一下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想享乐想快活,这也是他一个老人不可避免的心态。
可乾隆还是在意自己的名声的。他是想玩,但是他也不想毁了自己半辈子经营的名声。他向来觉得自己身体还可以,再干个一二十年不成问题,这要是口碑败坏了,被人称作昏君,这辈子的努力不就白费了么?
乾隆不想晚节不保,他还想比肩皇玛法呢。就算比不上皇玛法,他也不希望自己太差。
眼前的局面着实令乾隆有些不安了,在年节下整整纠结了一个月,正月过后衙门开印,乾隆终究还是在众臣面前做出了选择,做出了他的妥协和退让。
乾隆将庆桂明亮调离军机处,打发两人出去打仗去了,那地界战事胶着,这一年半载的,这两个人是很难回来的。
庆桂明亮一系的人,乾隆也多有处置,两个人身上内务府总管大臣的差事,乾隆也都给撸掉了。
与此同时,乾隆擢和珅为军机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总管内务府三旗官兵事务,赐紫禁城骑马、镶蓝旗满洲都统。
这落在庆桂明亮身上的内务府差事,时隔三年,还是落在了和珅的身上。
其实说起来,这也确实是乾隆的不得以为之。庆桂明亮把持内务府期间,虽说替乾隆敛聚了大量的钱财,但与此同时,原本很清楚的内务府账目也开始一团乱,到了这会儿,内务府的账目已经是厘算不清楚了。
旁人没法接手,乾隆又不愿意再交给别人,觉着这样的事情不好再叫别人知道,思来想去,还是觉着当初自己和英廉的眼光好,也就只有和珅才能把内务府的账目重新理清楚。
至于和珅那个抠门的性子,在乱麻一团的内务府账目跟前,乾隆也只有先捏着鼻子认下了。
英廉按规矩丁忧守制三年时间已到了,乾隆擢英廉为协办大学士,又给了他好些差事。
这些举措在众臣眼中,就已经是一种信号了。
原本没有被处置,没有被此次风波波及到的大臣,眼见着庆桂明亮失势被调离军机处,自然还会有些投机分子想要走他们的路,想着要讨好乾隆,哪怕是做不到庆桂明亮那样,至少也可为自己谋求些福利。
在听见这两道圣旨后,他们心里都是一咯噔。
和珅成了军机大臣,又兼管着这么多的差事,这身上的差事比军机处中人多上许多,年纪轻轻的,便已在军机处内外被人尊称为和中堂了。
这位中堂大人明明这几年都跟皇上对着干,怎么还是能青云直上深受皇上信任呢?
就连庆桂明亮都叫他给排挤出军机处了,那往后的人在和中堂面前,岂不是要夹着尾巴做人了?
第92章
内务府的账目是挺乱的。当初英廉撩开手的时候,内务府的账目是清清楚楚的。英廉之所以得乾隆倚重,自然是差事办得好的缘故。
那会儿内务府还是副手暂领的时候,账目还是很清楚的,就是后来庆桂和明亮一来,这账目就越来越乱了。
等送到和珅手里的时候,账目已经是一团乱麻,不得不从三年前的账目开始重新清算。
外头的人都说他是大获全胜,成功打击了庆桂和明亮,将他们排挤出了军机处,从此军机处中与他作对的人又少了两个,朝堂上庆桂明亮一系的人也跟着遭到了打击,众人便说,他和珅和中堂的地位更稳了。
和珅却不觉得他赢了,更没什么大获全胜的高兴。
李侍尧斩监候,半年后交了一笔银子,就回家养伤去了。虽说这官职没有恢复,人手上也没有什么差事,但他切切实实是没什么大事,一点都没伤筋动骨,不过是损失了些银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