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这样的原理,我们才能在早期腐败的尸体上,直接利用蝇蛆幼虫的生长长度来判断死者死亡时间。”
“可这具尸体却已经到了晚期腐败阶段。”
“尸体上不仅有幼虫,现场还发现了虫蛹。”
“这说明蝇虫已经至少在尸体上繁殖了一代,已经没办法简单地用幼虫生长情况来做判断了。”
幼虫的生命也是有极限的。
它不可能随着时间推理,无穷无尽地变长。
虫卵会变成幼虫(蛆),蛆生长成熟后又会结蛹,蛹会羽化为成虫(苍蝇)。
早期幼虫生长的阶段,可以简单地从蛆虫长度来判断时间。
但幼虫结蛹,蛹羽化成虫,这些阶段经历的时间可就没那么容易判断了。
所以在晚期腐败的尸体上,蝇类幼虫生长发育的情况,基本已经无法提供参考。
“时间长了,虫子都不知道在尸体上繁衍了几代。”
“尸体上的幼虫可能是死者死亡很多天后才孵化出来的‘孙子辈’,再去简单地量它的长度,又怎么能帮助我们了解死者的死亡时间呢?”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往往只能利用‘嗜尸性昆虫群落的演替规律’,来判断死亡时间。”
利用嗜尸性昆虫群落演替规律,说到底就是研究尸体上各种昆虫的种群数量、类别、以及不同种群的比例等生物群落数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进而推断死亡时间。
这一看就比“拿尺子量蛆长”的操作要复杂得多。
当然……
虽然情况复杂,但林新一也并不是不会。
可最最关键的关键问题是……
“昆虫群落的演替规律,非常受地理性差异、季节性差异、气候变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尤其是这地理性差异,最难解决……”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同一种昆虫在不同地区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时间,可以说是天差地别。
林新一前世工作积累的昆虫群落分析经验,可能出了省、甚至出了市,就不能直接拿去用了。
更别说换了个国家,甚至换了个世界。
以前的经验根本不能照搬过来。
那有经验也就跟没有一样了。
如果想利用这一招来判断死亡时间,他就必须先通过漫长的实验研究,找出东京都地区嗜尸性昆虫群落的演替规律。
有法医学者在前面开了路,后来的法医才能拿着这规律来分析具体案例。
“但东京地区的法医学研究,尤其是法医昆虫学研究……”
“额……还未来可期。”
林新一很委婉地说出其中的难点:
“所以我最多只能通过蝇虫发育情况结合尸体腐败程度,推测……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