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萧庆宁在高度信任裴定方等人的基础上才能实施的政策,否则一个元帅带领十数万军队,集统兵与调兵之权于一身,很容易发展成独霸一方的诸侯王,造成武力失衡,但现在为了应付明年燎军入侵,萧庆宁愿意把权力放给这些元帅。
当晚,萧庆宁也不是全部放手听之任之,借鉴了白靖文所说以内阁取代左右丞相的建议,先在御营这边设立一个主理军事的内阁,把慕容雅博也拉进来,岳芝等五位元帅都是军议内阁成员,规定一些巨大的御营军事,比如五万兵马以上的集结调动,还是得拿到军议内阁上来商议再做出决定,她和慕容雅博起到监督决策作用,五位元帅之间也会互相节制,但又在理性探讨的基础之上。
这样一来,军议内阁实际成为了萧庆宁手下的最高军事机构。
这一套系统构建完成,武将不再受制于文官,高阶武将的升迁制度也算完善,兵权高度集中在萧庆宁手中,好处显而易见,至于能否借这一次的变革跟燎人拉小差距,明年的大战就是实践检验。
至于兵部,萧庆宁明确跟左王右崔表示,其他六部五寺各中|央衙门她可以不管,但兵部必须改头换面,现在兵部的官员都是宣和在位时硬塞进来的主和派文臣,张泰原本就是兵部侍郎,后来被兵部这些人弄到幽州前线充当都府前军的傀偶主帅,是以,萧庆宁一定要把这些人清理掉。
首先,兵部尚书许嗣去职,兵部左右侍郎去职,更下面的郎中、主事等全部大换血,萧庆宁做出了一个令文臣武将都心服口服又极其巧妙的安排,兵部尚书的职缺她让慕容雅博兼任,左右侍郎由燕州布政使吕敦和山海郡布政使孟弘宇出任,下面的郎中主事等职缺均由来自燕州和山海郡的文臣担任。
这就等于把兵部交给了慕容雅博和岳芝。
虽然她们把军权从文官手上完全剥离了出来,使得统兵、调兵不再受兵部和中书省节制,但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还是需要兵部协助,军饷和粮草的调配需要兵部在京城这边和户部、漕运司以及各州郡衙门协调配合,现在萧庆宁相当于把兵部变成了御营和各州府卫军的后勤部门,众所周知,大军开拔,后勤粮草辎重是否能及时补充直接影响到战场胜负。
现在兵部交给由慕容雅博和岳芝带出来的文臣,合适到不能再合适。
这上面一系列变革,萧庆宁并非专权独断,而是先跟慕容雅博等人商议之后,让录事官写出完整的章程来,在军议上当场发给下面的各州郡都指挥使看,让他们讨论斟酌,充分接受尊重他们的意见。
这些武将这么多年被主和派文臣打压到泥土里,如今看到萧庆宁的变革策略,再怎么不认可萧庆宁这个女皇帝,他们也会一千一万个支持,甚至到最后反而变成了一些担忧,燕州卫军都指挥使宋淳便坦白直言:陛下,如此之大的军改,几乎将我们武将完全脱离于文官管束之外,这会不会引起王崔两位公相以及朝中诸位公卿大臣不满?
宋淳能当燕州卫军的都指挥使,慕容雅博肯把燕州卫军交给他,除了军事上的才能,他的政治嗅觉也相当灵敏,能说出这番话便对得起萧庆宁把统制官给了他。
萧庆宁道:这不是你们要考虑的问题,你们要想的是如何领兵战胜燎军,庙堂这边朕自会帮你们遮住,不会再让你们受气。
受气两个字贴切形象,完全概括出座下诸将这些所受的委屈,也间接表明萧庆宁体察这些将领的难处和痛处,在宋淳看来,这是一个值得为之死战的皇帝了。
宋淳:有陛下此言,末将愿马革裹尸、效死以报!
萧庆宁却大手一挥,说道:朕不要你们马革裹尸,也不要什么效死以报,你们记住,你们不是朕一个的人兵,是大宁、是你们家乡、是你们亲朋好友的兵,你们跟燎人拼命,不是为了朕一个人打,是为了你们自己,你们脚下的泥土,你们的挚爱亲朋,朕在这里啰嗦一句,明年跟燎人开战便是死战,朕不说什么封官许愿、富贵荣华,家里有父母妻儿的,自会有人帮你们照顾好,还有
不要以为御营元帅就到了头,只要你们有能力从燎人身上拿到军功,连王侯都能给你们封,自此之后,大宁没有异姓不能封王的规矩,你们想要封王拜相,尽管拿燎军的人头来跟着朕换,有多少朕就换多少,朕在燕州就说过,只要你们敢豁出性命跟燎人打,赢了不用说,输了,朕第一个到前线自刎殉国。
话毕,不止是宋淳,便连岳芝、裴定方等人也站起来鞠躬行礼,齐声道:末将必与燎人死战,不使陛下蒙羞!
萧庆宁摁手让他们坐下,继续说道:你们若没有异议,往后治军便照此番军议实施,其中诸多细节仍待补充敲定,难得诸将集结京城,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每个人都可以提意见,年关之前便将军议落实,事情办完朕帮你们过个好年。
诸将领命,如果之前有许多从其他偏远州郡过来,并不了解萧庆宁的武将,对萧庆宁这个女皇帝并不看好,那么通过这次军议,看见萧庆宁要动真格,心里多多少少对这个女帝加以改观了。
而萧庆宁参加军议之后,自让将领们讨论斟酌,她离开武英殿去找左王右崔,因为她再不喜欢这两个人,也再不看不上那班文臣,但现在少了这些人朝廷就没法运转,她至少得在表面给予这些人尊重,事关兵权,且直接关系到兵部,她多少都得王延年和崔固安说一嘴,除此之外,她还得办另一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