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这些流言之所以能平息, 是因无凭无据。据说皇帝都命人彻查过几度,也没查出什么结果。
所以这件事最终不了了之,励王没了太子这个阻碍,也愈发春风得意。
但过了很多年后, 百姓们议起太子的死,依旧会有人说:查不着就说明励王清白么?太子是在冬狩时遭遇雪崩死的, 大雪一盖自是什么痕迹都没了, 这哪说得清楚?
楚沁那时无所事事时也曾胡乱设想过有没有可能, 那雪崩真的和励王有关系?
可那些事, 注定是得不到答案了。现下同样的波折摆到楚沁面前,楚沁怔了怔,望向裴砚:你说太子若不将这事戳破,会不会比戳破更好?
裴砚一哂:若要我说,自是不戳破更好。兹事体大,一旦禀进紫宸殿便难免一场风波。若风波能止步于此倒也罢了,可若稍有不慎,就会后患无穷。
是啊!楚沁只觉他的想法与她不谋而合,一时应得激动,吓了裴砚一跳。
她忙缓了缓,又言:这么大的事,我也觉得谨慎些好。常言道冤家宜解不宜结,若太子将这事按下不表,或许励王还能心存感念呢?
可怕就怕事情不被戳破,励王便不会吃教训,也不会对太子心存感念,反倒觉得太子软弱。裴砚苦笑。
人和人总是不一样的。更何况,这事背后本就牵着令人趋之若鹜的权力,若盼着励王幡然醒悟,怕是不能。
楚沁明白他的意思,拧着眉也叹了声。
裴砚搂了搂她:睡吧,这事我与太子还会再议的。
楚沁嗯了声,心思却还在转。
这么暗潮汹涌的事冷不防地砸到眼前,任谁都会忍不住地琢磨。
.
又过几日,裴煜终于正式拿到了任命的文书,在军中谋得了个职位。京中像他这般的官宦子弟众多,想谋差事的也不少,却不是人人都有门路。
所以他这边一有眉目,想来探探路的就多了。从旧日好友到学塾同窗,有不少都想借他的关系也去与励王走动一二,更不乏有人直接与他套近乎,将想在他手下谋些事。
这些人,裴煜一时都躲着,倒也不是不想见,只是实在没工夫。
如此一来,苗氏就格外忙碌起来,每日应酬不断,不是这家上门拜访,就是那家邀她出去,一时间众星捧月。
这样的风光,对定国公府来说本该是好事,但时日长了,胡大娘子心里却有点紧张,怕儿子儿媳被旁人的吹捧迷了眼,做出些糊涂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