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气得脚步都加速,很快就回到了家。
*——*——*
关鹤谣在山下农户家取驴时,正见那户人家在挑拣榆树钱,当家娘子说是晨起在村头树林摘的,新鲜得很。关鹤谣便买了一些,用来弥补这收获惨淡的挖野菜之旅。她出价大方,那人家惊喜不已,就又说还有榆皮面,问她要不要。
这次轮到关鹤谣惊喜了。
此世面粉自还没有筋性、灰度那些分类指标,只能碰运气买来。关鹤谣试着包过几回饺子,有时是成功的,有时面皮却软塌塌的,令她这个深爱饺子的北方人十分失望。
而取白嫩的榆树皮晒干、碾碎得到的榆皮面有一种黏性,将其掺到面粉里,揉成的面团就有滑韧之感,非常适合包饺子。有了榆皮面,再也不用担心买不到合适的面粉了!
她买了一些榆皮面,宝贝似的收起来留着包饺子,只是那榆树钱还要趁新鲜吃。
年年春光铸榆钱。
榆树钱本是果实,却先于叶而生。初生时鲜嫩可爱,又轻又薄,像莹莹浅绿的一串串小铜钱。关鹤谣先将清洗好的榆钱拌上少量油,如此可最大限度保住那碧汪汪的颜色,再一点点往里加干面粉,直到每一枚榆钱都均匀地沾上一层面粉。
这是穷苦人家的救命菜,没什么讲究,直接上锅蒸就成。
同时蒸的还有一道“咸肉蒸笋”,孟监司给的那条咸肉切了薄片,只加两勺酒和一撮糖蒸。直蒸得瘦肉粉红,肥肉晶莹,滴滴油脂浸到下面的笋片里,一揭锅就是满屋咸鲜。
清香扑鼻的榆钱因裹着薄粉,并不粘连,可每一枚都被蒸得软烂。
关鹤谣剁些蒜蓉拿香醋、香油一拌,往那榆钱饭上一淋,腾腾热气一瞬间蒸出蒜香,她险些把自己口水也一起淋上去。再配上肥而不腻的咸肉,又美味又顶饱。
榆钱,余钱,不禁饱口福,还可讨口彩。
关鹤谣和掬月一人吃了两大碗。
虽然没有家财万贯,却能日食万钱呐!(2)
关鹤谣吃得开心了,计上心来,把剩下的榆钱加了面粉和咸肉丁捏实,蒸成了窝窝头,给掬月明日带着,“你和毕二哥再买碗汤羹就妥了。”
从这一日起,遇上合适的食材,她便会做一些给掬月、毕二带去当昼食吃。自家吃食可口一些,也能稍微省一些钱。
毕竟关鹤谣说“下个月就可以凑够三十两”这话,是有安慰掬月的成分在。
过了清明,银鱼和扇贝的数量和质量都将直线下降,再想享受这味鲜甜就要等秋风起了。而她又绝不愿以次充好,砸了这点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名声。所以势必要再换菜品,好在她当前倒是有了大致想法。
且先试一试吧,这般想着,关鹤谣就把新买的糯米泡上了。就算新品利润没有水产高,只要按部就班出摊挣钱,又有国公府那边兜底,六月之前还是能攒够钱的。
此时她也是忘了——这世界上,向来计划赶不上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