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好吧。不妄动,以守阳翟之己仁为主。
——然而敌我人数太悬殊了,朱公伟已经败退,我实在担心皇甫将军,还有长社……”
她的忧虑并不是无依据的。
实际上,历史上也曾出现过这样的情节:颍川黄巾攻破右中郎将朱儁,紧接着便围攻长社。波才军人多势众,皇甫嵩手下几千将士难以匹敌,只能闭门避战。
直到两月后步入仲夏,黄巾疲乏,在长社城外依草结营,才被皇甫嵩抓住了机会,靠火攻破了困局。
然而,八千的士兵留守在一座城里,两个月所消耗的粮食数目绝对不小,这对于城内的百姓来说实在不是好事。
就算长社此时的粮食还可以支撑官军长期作战,但是在军队离开之后呢?这一年的冬季,又会有多少民夫流离失所呢?
因此,阿楚认为,如果有能力速战速决,就不要为了求稳把战况一拖再拖。
但是荀彧说的也的确没错。
当时皇甫嵩与朱儁商议,决定派她到相对安全的颍川西部,这是阿楚的职责。
有她驻守阳翟,就算官军一败再败,也可以退守此地,再做打算。
如果她率领主力军离开阳翟,这里被余下的黄巾趁虚而入,前方艰难对峙,后方又因此失守,那才是真的没处哭去了。
她想着想着,又走了神,好半晌才接回自己的话:“还有长社百姓,也不知余粮可够。”
她这些天看阳翟的宗卷,对这些数字也已经有了些概念,明白这些靠城吃粮的持久战都是百姓的血汗堆起来的。她年幼的时候去过一趟扬州,至今忘不了自己追人路上看到的那只菜坛子。
荀彧道:“我明白异人的忧虑,然而皇甫将军征战多年,经验比你我都多,如今波才军刚到长社城下不久,两军交锋太少,无论是观望还是驰援,都须看过那边来的信简再打算。”
阿楚点头,荀彧说得没错。现实与史实毕竟有别,若是阳翟黄巾全灭的消息传到波才耳中,惹得军心大乱,时候被皇甫军轻易击溃也未可知呢。
她接过荀彧从怀中取出的信简,胡乱打开,就着窗外的夕阳,一目十行地跳读起来,微微蹙眉,又细细读了第二遍。
她还想再读第三遍,荀彧已开了口:
“情况如何?”
阿楚叹了口气,摇摇头,没有回答。
她说:“我去寻阿玥子满,请文若将奉孝带到议事厅等我。”
情况确实不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