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实边,是百年大计。特别是东北,关系到是否稳固占领,是否有更大的后劲向北拓展。
而就目前来看,土地情况是宽松的,在人口没有大幅增长前,没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况且就东北的苦寒来说,恐怕移民也宁肯选择湄、河等省,也不愿去关外受边疆之苦。要想让民众上山下乡,便要出台更具鼓励的政策,并提供更优越的条件。
这就又归结到财政的身上,盖房、修路、种子、耕牛等等,关系到移民的积极性,却也是花费很多。
一步一步来吧!看着户部的新一期统计报表,朱永兴估算了一下,觉得至少要等到明年,等北地的恢复重建达到预期目标后,才能实现大规模的移民实边。而现在,也只能暂时依靠军队屯垦戍边了。
但新的激励政策却可以先行推出,给民众一个思考,或者准备的时间。而政策的优惠力度确实是空前,虽然难免有人反对,但在朱永兴的执意坚持下,还是通过了。
“招募百人以上至辽东垦地耕种者,官授知县,由吏部培训半年,合格后便可赴职任事;移民辽东者,每人可得私田十亩,可领种三十亩免赋田,期限为十年;辽东新垦荒地,半数归垦荒之民,半数归官府;移民辽东者,取消丁税;移民辽¤∈,ww⊥w.东者,每户由官府贷与一马或一牛,可用十亩地收成之二成在十年内予以偿还;移民辽东者,官府建屋安置,锅、碗、瓢、盆等生活应用之物,棉衣棉被等御寒物品,统由官府免费发放……”
圣旨下了,邸报发了。将在明年开始施行的移民新政立时在民间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无疑,对普通百姓,这是一个脱贫致富的好机会,可能从身无长物,一下子就变成拥有几十亩,甚至上百亩的小地主;对于有能力的人。则更看重授官入仕,一百人多吗,并不算多,不用科举,不用进书院,却值一个七品县令。
当然,这是机遇,也是挑战,挑战人们对朝廷、军队的自信。挑战人们的冒险精神。毕竟,辽东处于边疆,与鞑虏的战争还未最后结束,且自然环境也显得恶劣。
或许能够有稍许安慰,以及带给人们些安全感的是朝廷随后颁布的《民用枪枝管理办法》。同样是先在辽东的移民中试行,适龄男子,身体健康,都必须经受为期两周的军事训练。掌握燧发火枪的使用,并由官府颁发持枪证。授发枪枝。而这些领到枪枝的移民,除了由地方官府安排的日常巡逻、保安等任务外,还将在每年秋冬空闲时,由官府组织为期一周的训练操演,并由官府发放定额补贴。
也就是说,在《民用枪枝管理办法》施行的背后。又有义务兵役制的影子,或者说是预演和尝试。既是储备兵员,又有全民皆兵的性质,朱永兴希望通过这一步步举措,把武勇、血性渗透进中华民族的灵魂中。
考虑到财政因素。移民实边的激励政策虽然是明年生效,但另外一个办法却已经在军中实行,就是尽量使东北军区的官兵能在这黑土地上扎根安家。
军屯奖励的条文早就有,而现在又加大了力度。退役官兵选择在辽东安家落户者,住房、日用品都由政府提供,授地百亩,军屯或战功奖励的另算,垦荒十取六,免赋税十五年,马、牛等牲畜半价可买,偿还期十年……
而最具安抚性的措施则是从朝鲜、倭国各买年轻女子五百名,授明人身份,集中在金州接受汉语培训,解除在辽东安家的退役官兵的最大担心。
朝鲜、倭国穷啊,饭都吃不饱,听说是嫁到明国,不说是趋之若骛吧,很多朝鲜、倭国的父母还是非常愿意的。既得了钱财,又让女儿有个好未来,说不定以后也能沾光拿个大明“绿卡”,成为明人呢!
之所以选择朝鲜、倭国女人,道理也很简单。这两个国家的女人在恭顺上是很出名的,吃苦耐劳在辽东很重要,而且从气候和环境来看,她们更能适应。
当然,这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些问题,但没办法,这也是朱永兴思之再三得出的结论。
“万岁,国内男少女多的问题本已存在,为何还要从朝鲜和倭国往回买女人?”张施华作为最高品级的女官,虽然对未能进入后宫感到失落,但依她的思维,做个大官也不错,这就是她与当时大多数国内女子的不同。
“朕又何尝不知这个问题。”朱永兴无奈地摊了摊手,说道:“可她们挑剔呀,莫说这辽东苦寒之地,便是西北,条件也没那么恶劣,又有多少人愿意去?总不能强迫吧?”
“不是女人挑剔,是她们的家庭阻力。”张施华为同胞辩解道。
“那你有什么办法?”朱永兴把皮球又踢了回去,反正他是没什么好招儿。
张施华眨着大眼睛,想了想,说道:“万岁可下旨,取消婚姻上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准女子自由选夫。”
“胡说。”朱永兴翻了翻眼睛,说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是传统,又不是法律条文,岂能由政府强令禁止。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观念,人的旧观念,想改变岂是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