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德里战役的结果,多多少少有点出人意料。
虽然攻占新德里非常顺利,但是占领之后却要面对更大的麻烦。
新德里是印度人口第二多的城市,仅次于孟买,也是印度西北地区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根据印度官方在战前公布的数据,新德里的人口超过一千八百万,大新德里地区的人口超过了六千万。
这是个什么概念?
新德里的城区面积只有几百平方公里,大新德里地区也不过几千平方公里,六千多万人拥挤在这么大个地方,生活环境有多么恶劣完全可以想像。当时,在新德里的一千八百万居民中,有六百万生活在贫民窟里,还有大约三百万流浪者与乞丐,每个市民每天获得的干净饮用水不足三升。
可以说,占领新德里比攻打新德里困难得多。
受此影响,第十三集团军在二十六日就停止了进攻。在第二十七集团军无法及时赶上来的情况下,不得不负责治安工作。
这个时候,后勤保障上的问题显现了出来。
因为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只有三条铁路,其中一条经过了克什米尔地区,运送能力非常有限,另外一条在南部地区,主要为巴军提供后勤保障,所以即便打通了铁路线,能够及时运入印度的物资也非常有限,补给的速度远远跟不上消耗的速度。
更重要的是,印度政府离开新德里的时候,几乎带走了所有库存粮食。
没带走的,也被印度军队付之一炬。
别的不说,养活六千万人,就是个大问题。
这些人,每天至少要消耗掉六万吨粮食、十五万吨饮用水、以及大约五万吨其他生活必须物资。也就是说,仅满足六千万人的生活需求,每天就要向新德里运送二十六万吨各类生活物资,一个月就是八百万吨。以当时的情况,中巴军队最多在一个月内向新德里运送五百万吨物资。
戚凯威不得不暂时停止进攻,着手解决物资运送问题。
如果仅仅保证六千万人生活,问题还不是很大,毕竟中国空军有一支足够强大的运输机群,陆军也有足够多的倾斜旋转翼运输机,只要新德里的机场恢复运转,物资运输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只是,这绝非长久之计。
要知道,安顿平民已经占用了大部分运输资源,部队无法继续进攻,而且空运的代价也十分高昂。如果拿大型运输机运送粮食,往返飞行一趟消耗的燃油的价值就超过了运送粮食的价值。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得打通铁路交通线。
一列挂五十节标准车皮的列车,一趟能够运送五千吨粮食,而一条单轨铁路线一个月至少能够发送三百列,一条双轨铁路线一个月则能发送上千列。也就是说,只要能够打通一条铁路线,就能解决物资运送问题。
不过,这得有个先决条件,即这条铁路必须通往某座港口。
只有把铁路线与海运航线连接起来,才能保证从中国国内发送的物资,能够源源不断的送到占领区。
更重要的是,这必须是一座印度的港口。
原因很简单,巴基斯坦的卡拉奇港已经船满为患,吞吐能力已经达到极限。
当时,离新德里最近,而且最容易得手的就是肯帕德湾左岸的包纳加尔。问题是,到三月二十六日,巴基斯坦军队离包纳加尔还有数百公里,而且没有南下,仍然在北面与印军作战。
摆在戚凯威面前的问题就是:有没有必要出动一支地面部队去攻打包纳加尔。
显然,直接从地面进攻是最愚蠢的选择。
三月二十七日,戚凯威跟牧浩洋通了电话,提到让陆战队在肯帕德湾登陆,攻占包纳加尔,然后北上与巴军会师,第十三集团军则从新德里南下,攻占斋蒲尔,然后与阿杰梅尔的巴军会师。
只有这样,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打通这条战略铁路线。